破損陶瓷器物的引導師——陳奕桓|紫砂壺的修護
「修護如同人生,無論是先天的殘缺還是後天的損傷,都可以透過適當的引導與修補展現出潛在的價值。」當年高中時雕塑老師對他的扶持和引導,成為陳奕桓現在修護時的重要支柱,讓他在面對各式各樣的修護委託時,總是想方設法讓物件能夠延續生命。
創作與修護的萌芽
陳奕桓老師的修護旅程,其實早在他年幼時便悄然展開。來自藝術家庭的他,從小便在父親的工作坊裡浸染著藝術氣息。父親是石雕家,常常邀請藝術家們來家中聚會,討論書法、篆刻與水墨畫等藝術技法。
從鼓山美術班到中華藝校,求學之路並不總是順利。陳奕桓坦言,課業並不如他所想般輕鬆,他開始思考畢業後如何生存。他時常將草圖拿去請教學校的雕塑老師,放學後留在學校製作作品;當時老師也對他傾囊相授,讓他接觸到了陶藝、雕塑和金工。正是在這段時間,在他反覆練習創作失敗與成功的過程,逐漸發現創作與設計不應受限於框架,失敗有時反而可以成為打破常規的出口,啟發他日後的修護和創作道路。
壺與手的對話:紫砂壺的修護
曾經有位茶藝師在聽完陳奕桓的講座後,決定委託他修護一把紫砂壺。這是一把曾經被修過卻效果不佳的紫砂壺。壺的壺蓋與壺身之前經過「鋦釘」修補,茶藝師對修護後的外觀不甚滿意,希望能重新修護。
「這把紫砂壺很貴,如果只能收在櫃子裡,既不被使用,也沒有拿出來展示,那就失去它的價值和意義了。」陳奕桓在反覆思索茶藝師的需求後,和茶藝師討論後,決定以銀製作荷葉來重現這把壺的生命力。
修護步驟
- 設計與製作荷葉:先勾勒預計的葉片造型,確認設計是否與壺身協調、具備美感。確認後,使用銀材來製作荷葉的造型。他首先摺出葉片的包邊,並用敲擊技法創造出荷葉自然的起伏曲線,並用銼刀打磨邊緣,避免鋒利的地方造成損傷。接著,他精心剪出葉梗,並用鉗子夾出精確的弧度,再將兩者接合。
- 固定荷葉:為了需要讓茶藝師能繼續使用這把紫砂壺,陳奕桓必須維持本體的結構,並考量造型的穩固,他製作固定荷葉的支架,並在葉片底部塗上一層漆,也對內部進行填充,再透過焊接將荷葉固定在壺身。
- 最終修飾與顏色調整:最後,將修補區域的顏色調整至接近原始的色澤,讓修護後的整體效果自然和諧。
「我考慮到他是茶藝師,有可能會淋熱水,刷它、擦它,需要讓後續使用不會有顧忌。」陳奕桓說,為了滿足茶藝師從展示、使用的各種可能性,他絞盡腦汁才有了修護的靈感。
後來,當茶藝師收到修護後的紫砂壺時,感到非常驚喜;展示在茶席期間,也每每受到其他人的讚賞。原本塵封的紫砂壺在修護後不僅恢復了壺的功能,更添加了藝術價值;而讓陳奕桓最自豪的是:「有人要跟茶藝師買,他還不願意賣。」
引導潛力,重塑生命
「我們能夠把⼀件器物的價值修回來,甚⾄更⾼,是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時間和耐⼼去製作。」陳老師經常提到。他回憶起當年雕塑老師的支持和栽培,在他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他以修護賦予器物新生命的同時,也把老師曾經給他的指引與精神傳承下去,而這背後所蘊含的精神與信念,不僅是對老師深的感謝與報答,也是對每一件器物的尊重與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