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護與藝術的對話——陳高登|陶瓷器皿的修護
修護師陳高登,踏入修護領域,始於他在研究所時發現鋦瓷這門傳統技藝。鋦瓷是將破損的瓷器,用補丁的概念,以金屬修補。由於當時臺灣鮮少有人熟悉這項技藝,陳高登便投入研究,將鋦瓷的美學融入現代生活;之後,他也習得了金繼——透過金或銀粉來修補裂痕,同時達到裝飾美學的技藝。經過多年的修護經歷,他在陶瓷修護的領域中補緊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美學涵養也逐漸豐厚。現在,他更透過展覽與教學,逐漸向世人展現以鋦瓷和金繼修護陶瓷的藝術。修護在他手中,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一場與器物溝通、與時間對話的深刻旅程。每一次修護,都是對生命的一次探尋。
與委託者的對話
在修護之前,與委託者的深入溝通是不可或缺的。曾經有人送來一個價格不到1000元的馬克杯。這時,陳高登會先詢問委託者:「你希望這個杯子怎麼修?」他會根據需求報價,提出修護方案,並說明修護的難度。有些委託者在得知修護費用高過原先入手的價格後,可能就會打消修護的念頭。
有時,陳高登也會遇到緊急情況,比如有人因意外打破物品,急需修護。他指出,「修護費用往往會高於物品本身的價值;因此最終決定是否修護,往往取決於委託者對該物品的情感,而不僅僅是它的市場價值。」
從破碎到重生:學生的修護之旅
現在也有愈來愈多人選擇嘗試學習,透過金繼的技藝修護自己受損的器物。在他的工作室裡,就有一位想要學習金繼技藝的學生,恰巧當時從日本購來一件陶瓷器皿,因為運輸過程不當受到破損。學生雖然沮喪,卻也因此有了實際修護的契機。陳高登指導學生如何與器皿對話,並透過金繼修護;而學生也在修護後,加入蒔繪的創作。
修護步驟
1.準備修護材料:使用麥漆膠來黏合陶瓷的破損部分,並選用天然的漆灰來填補缺角,這些材料安全且適合用於食器修護。
2.裂痕黏合:先用麥漆膠將陶瓷器的裂痕部分逐一黏合,確認裂縫對齊且穩定。
3.填補缺角:針對缺失的部分,使用漆灰(類似黏土的材料)進行填補。這種補土材料能夠與陶瓷器良好黏合,保持結構的完整性。
4.打磨修護處:補好後,使用玻璃砂紙或漆器用的木炭仔細磨平修補的部分,讓修護處與原始表面平滑過渡,使整體的自然。
5.上金描繪裝飾:最後,學生選擇在裂痕和修補處上金,用金線進行裝飾性描繪。他不僅沿著裂痕進行標記,還在周圍進行額外的裝飾,讓修護過後的陶瓷器更具個性和藝術感。
透過這次修護經歷,學生不僅掌握了作品修護的技術,更體會到破損並非結束。這次修護不僅恢復了陶瓷器皿的功能,也轉化了自己的心境。
修護的哲學:情感與文化的交織
在修護領域,不同文化對破損物品的接受度存在顯著差異。在中國和日本,有一些消費者能夠接受購買經過修護與二次創作過的物品,並且視其為具有獨特價值的藝術品,甚至會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然而,臺灣的消費者對此觀念還相對保守。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修護背後的價值,陳高登除了授課傳承,也和學生策劃以修護為概念的創作展覽,同時也觀察大家對修護與二次創作的接受度。他表示:「希望能透過展覽讓民眾瞭解修護的價值。」對陳高登而言,修護不僅僅是對器物的修補,更是將破損轉化為新價值的藝術形式,從而讓情感與文化在器物中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