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補到修心——陳高登|銀燕陶杯的修護

修護師陳高登的修護歷程充滿了轉折與體悟。曾經,他一度因信仰的不同而抗拒修護不同宗教的器物,但一次特別的委託改變了他的觀點。一位委託者送來了一個破損的甕,這個甕是有師父加持過的,為了治療罹患癌症的父親;盛裝著加持過的水,但運送到臺灣的過程破了。對於委託者來說,這個甕承載著深厚的情感與信仰的力量。那份力量,打破了他的猶豫和心中框架。他體會到修護的意義不僅在於器物本身,更在於幫助他人修護的情感,「信仰往往可以幫助人們,我也相信,透過修護這只甕,能幫助他的父親度過。」陳高登因此打開了一條更寬廣的修護之路。
燕子與杯緣:從裂痕中飛出的美
在陳高登眾多修護故事中,有一件特別動人的作品——因缺角而送來修護的杯子。這個杯子並非普通的食器,而是委託人與太太的共同紀念物,其中蘊含著兩人的回憶與情感。陳高登在修護前總會和委託人瞭解對器物修護的想法,當時委託人提出了,希望能加入與太太名字「燕」相關的元素。
修護步驟
1.設計構思與工具準備:陳高登決定以「燕子飛過杯緣」的形式來填補缺口。準備了蠟雕工具、銀材、精細鑽孔工具以及麥漆膠,用於固定銀燕子。
2.蠟雕與銀燕子的製作:他先進行蠟雕,精細刻出燕子的翅膀與身形,讓燕子呈現出飛翔的輕盈姿態。完成雕刻後,再將蠟模送至鑄造場製作成銀燕子,並在返回工作室後進行修整。
3.將銀燕固定於杯緣:在杯子缺角處進行精準鑽孔,為固定銀燕子做準備。由於杯緣厚度僅3毫米,鑽孔需極為謹慎,以避免破壞杯子的結構。隨後,使用麥漆膠將銀燕子固定在杯緣。
4.最終調整與檢查:完成修護後,確保銀燕和杯子的穩定性。
「一般不會做太立體的修護,但是這位客人可以接受,這就是我和委託者的對話。」燕子輕盈地栖息在杯緣,彷彿隨時準備飛翔,象徵這段愛情的永續。裂痕不再是瑕疵,而是讓這隻杯子與委託人的故事更加完整的一部分。
鋦瓷哲學:不完美之美
陳高登最常修護的方法除了鋦瓷之外,還有金繼;金繼是以金粉和漆修補裂痕,使裂痕閃爍金光,讓器物彷彿在時間的縫隙中重獲新生。在鋦瓷與金繼的概念,修護不再是消除破損的過程,裂痕和缺憾正是使物品獨特且珍貴的部分,透過修護,這些「不完美」得以被轉化並重新被欣賞。對於陳高登而言,修護的目的有時會透過藝術與創作賦予新的意義,就像那隻飛翔的燕子,裂痕透過修護轉化為一種獨特的美。這樣的修護哲學深受「侘寂」(Wabi-Sabi)美學理念的啟發。「侘寂」源自日本,強調簡樸、自然與不完美之美,體現了無常、缺憾與時間流逝所帶來的獨特魅力。這樣以缺陷和無常為美的哲學思想,反映出對世間短暫性與事物內在本質的接納與欣賞。
完美的缺憾:修護後的昇華
陳高登經常告訴來向他學習的學生:「情感和對話非常重要,技術多練幾次就熟了。」原本的破損與缺口,因為修護過程中的情感和心意,讓它變得更加獨一無二。
修護,是一場與器物的對話,更是一場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而在許多時候,它還是一場感情的修護,幫助委託者修護他們與物品之間的情感聯繫。透過這樣的過程,陳高登體悟到,修護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表面上的完整,而在於讓我們重新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完美。這種完美,不是無缺的,而是經歷過破碎、感情的修護與重生後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