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藝的重生——邵慶旺|葉王交趾陶的修護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物維護研究中心主任的邵慶旺,他的修護旅程,像是翻開一本未解的歷史書。他曾是美術科學生,一次與考古的接觸徹底改變了他的方向。「考古就像是解開史前人類存在的謎,理解他們的生活飲食,推測他們的起居方式。」陶瓷、金屬食器、骨具等生活器具,每件器物的發現,都像是開啟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包,去探索和理解過去的文化脈絡,邵慶旺深入了解古代工藝品的造型和功能,而後專注於陶瓷、石質、玻璃、金屬等無機性材料的研究。
葉王交趾陶的重生
葉王交趾陶是百年歷史的工藝品,是臺南市學甲慈濟宮於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進行建築體整修時,特邀請傳統藝師葉王(約1810年代-1887年)製作,做為廟宇屋頂、壁堵等建築裝飾,工法精緻細膩,型態生動活潑,具有獨特藝術風格,不僅反映清朝時期臺灣的交趾陶文化特色,更引領後世工藝師走向更多元的發展。目前學甲慈濟宮所典藏的「加官、晉祿」、「合境、平安」及「胖羅漢、瘦羅漢」共三組六件交趾陶,在2015年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寶」,是臺灣民間工藝被指定為國寶級別古物的首例。
邵慶旺彷彿在為葉王交趾陶講述人生,「它經歷風霜雨雪、雷擊、煙燻、鹽風侵蝕,甚至還遭遇過偷竊;天災人禍一個都沒躲過。」一百六十多年來它沉默無聲,表面佈滿髒污與傷痕,終於在2024年進行修護。邵慶旺和修護團隊用手輕輕拂去歲月的塵埃,讓這件器物再次綻放出曾經的光澤;更打造科技系統協助宮廟監控與維護。
修護步驟
1.材料檢測與調查:首先進行光學檢查,並運用紫外線分析工具來檢查作品的表面,辨識出膠漬、水泥、白灰等殘留物,以便確定修護方案。
2.清潔表面:使用適當的清潔方法,輕柔地去除表面的灰塵、油煙和其他污染物,為後續的修護步驟做準備。
3.黏合損壞部分:根據檢測結果,使用專業的黏合劑,將作品上斷裂或鬆動的部分進行重新黏合。
4.填補缺損:對於缺損部分,選用耐候性良好的補土進行填補,將作品的形狀進行修復,使其恢復穩定的結構。
5.脫鹽處理:因為交趾陶長期暴露在戶外,吸收了大量的鹽分,脫鹽是關鍵步驟之一。使用特定藥劑浸泡,將內部的鹽分去除,以防止後續的鹽類結晶膨脹造成進一步損壞。
6.加固結構:根據內部銅絲老化狀況,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
7.上色與全色處理:使用顏色協調的塗料進行上色,使修護後的作品與原有部分保持一致,避免視覺上出現突兀的色差。
8.防護與封護:最後,為修復完成的交趾陶塗上專業的防護層,以防止未來的紫外線、濕度變化和污染物再次對作品造成損害。
「修護並不是讓作品變得嶄新如初,而是要讓它保有那份歷史的真實感。」邵慶旺這樣說。交趾陶經過修護後,廟方對結果非常滿意,這件工藝品彷彿從過去的時光穿越而來,重新站在他們面前。除了修復,邵慶旺和修護團隊也協助廟方設置了監測系統,監控溫度、濕度與各種環境因子,可以發現造成損害的因素,即時應變。
當代修護理念的流轉
在過去,人們相信廟宇中的文物應該保持明亮光潔,象徵著對神靈的敬重。而現代修護則講求保留時間的痕跡,不改動太多,讓器物的歷史韻味能留存下來。邵慶旺強調,「修護的理念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修護的工作,既是對文化的回應,也是對時代的解讀。
他認為,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而修護師的責任就是用心去聆聽、去理解。交趾陶的修護像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過程,那些看似無法復原的裂縫;那些無數次風雨侵蝕的痕跡,正是對葉王交趾陶最真實的見證。
這場修護,不僅讓葉王交趾陶重回人們的視野,更讓它成為一個時代的回聲,將歷史厚重與歲月的滄桑,透過邵慶旺和修護團隊的手,輕輕呈現給了現代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