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藝再生:鋦瓷技術如何賦予陶瓷重生
鋦瓷源自於早期物資缺乏的時代,當時,日常生活中的陶瓷器物損壞了,人們多以修補的方式延長物件的使用壽命,從而促使古人發明許多獨特的修護技術,其中鋦瓷技術最為深遠。鋦瓷是在破損陶瓷器的裂縫兩旁穿孔,並使用ㄇ字型金屬釘將其重新固定,不僅讓器皿恢復實用功能,近年來隨技術的發展,還能讓器皿增添獨特的美感。
鋦瓷技術的發展歷史悠久,在早期的修護方法是在陶瓷器的破裂處穿孔,再用植物纖維或金屬絲繫合。隨著金屬工藝的進步,鋦瓷技術逐漸演變為使用金屬線或片折成的ㄇ字型金屬鋦釘來修護,並且逐漸融合與發展出包口、鏨花、錫補、焊接等修護技法。這種技術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成為影響先民生活深遠的修護文化。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常見於鋦瓷的修護技法。
鋦瓷修護的應用案例
鋦瓷修護常見的技法大致有:鋦釘(包含線釘、片釘、埋鋦)、花釘、貼鑲嵌、錫補、包杯口、包壺、包壺嘴、包蓋牆、金鑲玉與裝飾鋦等等,其中埋鋦、貼鑲嵌與包壺嘴的操作方法如下:
1.埋鋦
將銅線彎折成適當角度並放入線釘鐵鉆,線釘鐵鉆是一種在有鑽孔的鐵件工具,將銅線放入線孔中,敲扁平後修正釘腳的斜度至約60度內斜角,再將其折成對稱的ㄇ形。接著,修剪釘腳至適當長度(約陶瓷厚度的2/3),並將製作好的鋦釘放置於裂縫上,確認與標記鑽孔位置。
先鑽一個斜孔後,順著斜孔依線釘的厚薄車一條深度和寬度接近的直淺溝,用銼刀將線釘兩側修平整,再鑽另一邊斜孔。使用膠槌輕敲線釘,將其埋入陶瓷凹槽,並用銼刀修整不平整的地方。
最後,使用紅色和藍色矽膠輪進行拋光,以漆灰填補細縫,待乾後用矽膠輪清除表面多餘的漆灰,並使用生漆固漆灰,再用熟漆於填補補色。
2.貼鑲嵌
貼鑲嵌是透過紋飾的金屬片鑲嵌於小範圍缺角或破損的陶瓷上,常被用來遮蓋缺角、損壞等不雅觀、但不影響結構功能之損傷,同時也可透過紋飾增添藝術價值。
首先,使用鏨刀在金屬片上鏨刻出紋飾,然後用鋸弓沿著紋飾的邊線鋸出大致輪廓。
再用銼刀修整紋飾外形並倒圓其外圍角度。選擇合適的圓衝頭與窩珠孔,將金屬片衝壓成符合陶瓷表面弧度的形狀,並用膠鎚輕敲,使金屬片更緊密地貼合陶瓷表面。
在陶瓷表面標示鑲嵌位置後,先使用鑽頭鑽出斜孔,然後延伸其中一側的斜孔,使兩側外斜孔相通形成長溝,注意不要貫穿陶瓷器的壁體。將用於固定金屬紋飾的銅片條彎折成ㄑ形,放入陶瓷表面鑽好的斜孔中,用尖嘴鉗將銅釘頂入孔洞。若有孔隙,可用細銅線填補,使銅釘更加緊密。最後,在焊接點塗佈錫助焊劑,將焊錫放在銅釘上,用電烙鐵加熱進行熔接,將金屬花片放在陶瓷上進行最終焊接,完成後用矽膠輪拋光。
- 包壺嘴
- 首先,依壺嘴缺損大小製作紙板模型,將紙板模型貼在厚度約0.25mm左右的銀片上,剪出銀片並退火處理。將銀片捲成管狀,套在壺嘴上,並在開口處塗上助焊劑,用高溫銀焊片焊接。焊接完成後,將銀管放入加熱的明礬水中清潔。
- 焊接後套上壺嘴,銀管尺寸會略小於壺嘴。接下來,使用膠槌輕敲銀片,以延展銀片,重複幾次退火敲型後,銀管將慢慢服貼壺嘴。再以圓頭槌輕敲或壓光棒調整、壓實壺嘴內彎角度,並以剪刀裁剪多餘的銀片、用銼刀修飾壺嘴的倒角。
最後,將銀管重新套回壺嘴,用粗銼刀挫修,並在銀材壺嘴面鑽孔,用鋸絲鋸切成小圓口。完成後使用砂紙研磨壺嘴,再用矽膠輪進行拋光,並將金屬包嘴內緣塗抹生漆固胎,增加黏合強度。
鋦瓷技術起源於古代物資匱乏和珍惜物品的觀念。至今發展出多種修護方法,如埋鋦、貼鑲嵌、包壺嘴等,既能恢復瓷器的功能,又增添其美感。鋦瓷技藝展現了古人對生活器物的珍視,值得今日的我們了解體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以延續這種對陶瓷工藝品的珍惜和愛護之情。
#陶瓷修護方法
#鋦瓷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