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竹香之間的修護師——蔡惠婷|竹編轎頂的修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文字


在工藝品中,竹藤工藝一直是較難被保存的部分。手工竹編、藺草和月桃製品,難以像藝術品那樣被珍視,它們總是作為日常用品存在,隨著使用的結束而消逝,很少有人刻意保存。竹籐修護師蔡惠婷指出,然而目前保存最久的竹器是來自戰國時代的文物。在歷史長河中,能夠被完整保存至今的竹藤器物,寥寥無幾。

修護孫女的願望:阿公未完成的籃子

蔡惠婷現任職於臺南竹會,是竹會的重要推手,也是竹藝老師;並開辦竹器修護的課程,協助大家修護自己的竹器。她回憶起一開始修護過的幾件器物,「有一位孫女希望藉由修護來保留她和阿公之間的情感連結,並讓這些竹籃能夠重現阿公當時的手感。」當時的孫女帶著阿公的遺物來到蔡惠婷的工作室,手裡是幾個未完成的竹編籃子,四個半成品和一個完整的籃子。這些籃子是過去阿公編織的心血,他在住院時甚至還心心念念著要把它們完成。她直接接手繼續編織。

過程中,蔡惠婷花了大量的時間與心力模仿阿公的手感,卻難以達到,手部也因此受傷,甚至打電話給老師求助。她太急於想把這件事情做好,反而變得更困難。她聽從老師的建議給自己一些時間沉澱。最終,她成功地完成這項委託,讓孫女可以繼續連結這段與阿公的珍貴回憶。

紫竹寺轎頂的修護步驟
 

竹籐修護的委託案件稀少,除了具有深刻情感意義的生活器物之外,偶爾也有來自廟宇請託的文物修護。而高雄內門紫竹寺的轎頂修護委託,是蔡惠婷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這頂竹製的轎頂已經破損嚴重,邊角和內部結構幾乎無法辨識。廟方希望能夠按照早期的方式進行修護,未來要做保存展示,讓大家瞭解過去的轎頂是用竹編製成的。

她說:「現代材料取得與過去截然不同,過去的轎頂是以粗藤、竹製作,如今難以取得。很多都已經改用木條製作。」幸好廟方還保有另一頂完好的轎頂,讓蔡惠婷得以參考研究。除了研究這頂轎頂的修護編織方法,她也做足與轎頂有關的調查,才開始進行修護。

  1. 編織平面:先依循原有器物的經緯,編織出平面。

  1. 做出立體折角:折角時需要剪去竹片,再將兩邊收在一起。折角收完,它就會自然鼓起,撐出錐狀。蔡惠婷說明編織過程需要持續使用錘子敲緊編織過的竹片。

  1. 火烤軟化:在編到轎頂的第二層時,蔡惠婷反覆實驗,運用瓦斯噴燈將竹片火烤軟化,讓竹片更容易彎曲。
  2. 接上壓條:新舊轎頂的有一個差別,原本的壓條是藤,但現在已經取不到粗藤,所以改採木頭壓條,底下的框則是另外請由木藝師傅製作。

外觀的部分,廟方希望先保留原色,蔡惠婷也提醒對方避免放在潮濕的空間,最好能夠控制恆溫恆濕。她說竹最怕發霉和蛀蟲,「如果你收藏的器物在不是雨季的狀態下發霉,那可能表示你的環境是有狀況的,那是一個警訊。」

承諾與延續:修護文化的深層哲學

「文化或是記憶、回憶,都是值得被保留下來的,也可以藉由這樣讓人們覺得比較開心,就像對那個孫女來說,阿公好像在身邊一樣。」無論是孫女帶來阿公的遺物,還是紫竹寺的轎頂,修護背後所承載的是人們對回憶與歷史的深厚感情。對蔡惠婷而言,答應修護一件物品,就像答應了一份承諾,即使過程艱辛,她都會竭盡所能做到最好。文化與技藝即使在現代社會中已漸漸被遺忘,但它們仍然值得被保存,並透過修護,成為一段段歷史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