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損傷與老舊修護

工藝品怎麼受損了?2大關鍵因素帶你瞭解工藝品常見損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基礎
文字

工藝品不僅是生活與藝術的結合,也是文化的象徵。隨著時間的推移,工藝品難免會受到各種損傷,這些損傷不僅影響外觀和功能,也削弱了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和情感價值。那麼,常見的損傷又有哪些呢?

工藝品損傷的常見因素
 

生物性劣化、物理性劣化


工藝品可能會因為多種原因受到損害,主要可以分為生物性和物理性兩大類:

生物性劣化

 

黴菌感染:黴菌喜歡生長於有機物上,在木藝與紙藝工藝品上也常見到黴菌的蹤跡,造成表面黴斑及結構腐蝕,導致材料的劣化和破裂,還可能影響整體結構安全。


蟲蛀:白蟻、粉蠹蟲和天牛等昆蟲常對於木質和紙質材料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它們會啃食木頭,甚至是啃食出隧道,嚴重削弱材料的結構強度。此外,紙質工藝品常見的害蟲還有蟑螂、衣魚和煙甲蟲等。


生物排遺:昆蟲和鳥類的排泄物含酸性成分,可腐蝕材料表面,長期積累的鳥類和鼠類排泄物會腐蝕木材、石材和金屬等材質,髒污也可能進一步產生霉害,使工藝品產生各種劣化狀況,從而影響其保存狀態。而較為嚴重的情形會對工藝品的結構,造成嚴重的破壞。

  • 物理性劣化
     

裂痕和剝落:木藝工藝品常因外力、自然老化或因乾燥而產生裂痕,表面的彩繪或塗裝層則常因為顏料隨時間失去黏著力、開始剝落,進而暴露出下方的木質基底。

粉化和膠漬:粉化為材料失去黏聚力而碎裂成粉末狀;而膠漬則是黏著劑老化後的殘留物,如檔案文件上的膠帶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會變黃、變油膩和變黏稠,頑固附著於紙張上,造成永久性損害。

斷裂和染色:硬質材料如玻璃或陶瓷受到撞擊時可能會出現裂痕或斷裂;而紙質則容易因水分或其他溶劑造成染色。

 

了解工藝品的損傷情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回過頭思考,如何保護和延續這些珍貴的器物或作品。每一種損害類型都需要特定的修護技術和材料,然而,工藝品的修護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對其所承載的情感和文化價值的尊重與保護,讓工藝品能將我們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工藝品損傷
#生物性劣化
#物理性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