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分析的應用與實例分享:5個經典案例
工藝修護是一項既富有挑戰性又極具意義的工作,這不僅僅是對損壞部分的簡單修補,更重要的是在保留其歷史和工藝價值的前提下,恢復其功能性和美觀性。而對於具有藝術或文化價值的工藝品,例如藝術品、館藏品等,則需要運用一系列專業的檢測分析方法,以在修護前了解工藝品的材質、結構和損壞原因,從而制定適合的修護和保存計畫。
檢測分析的應用與挑戰
檢測分析的應用極廣,除了文化資產領域進行修護前,會依需求決定是否進行,在生活中其他領域應用的可能性包含:
- 文化資產保存領域:材料成分鑑定、木材鑑定、保存和修復。
- 品質控制:工業生產線產品,例如汽車零件、電子設備或建築材料等,一致性檢驗、原材料分析。
- 法律調查:工藝品走私和竊盜案調查、法醫研究調查。
- 研究和教育:技術研究、教育培訓。
檢測分析的困難度不僅在於需要具備與操作精密儀器設備,有時還會涉及對工藝品的取樣操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數據判讀,這都必須由專業人士進行。而這些專業人士的培訓和養成,仰賴大量的背景資料庫、豐富的操作與資料判讀經驗。因此,是否有必要進行檢測分析,也是修復過程中需要討論的項目之一。
知名工藝品修護案例與使用的檢測分析方法
葉王交趾陶*蟠龍燭台
這是一對由臺灣交趾陶大師葉王(1826年—1887年)製作的燭台,現典藏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修護過程中,透過X光檢測,研究人員發現燭台內部結構中的龍首金屬鬚是由兩條金屬線分別從龍首上頷兩側穿入,並在龍首內交纏固定,顯示出葉王高超的工藝技法。這些隱藏在燭台內部的細節無法從外觀看出,僅能透過X光攝影技術一窺其精妙之處。
北港飛龍團大龍旗
這是臺灣刺繡類織品工藝品中最大的三角旗幟(邊長分別約為535公分、454公分及673公分),製作於昭和元年(1926年),距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透過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元素分析儀(SEM/EDS)檢測觀察,研究人員發現繡線外包覆的黃色材料主要成分是金和銀,顯示出當時投入了大量金錢和心力製作這張大龍旗。
北港朝天宮門神彩繪
因香火鼎盛,這件門神彩繪長年受香灰油煙覆蓋,底層結構無法用肉眼觀察,研究人員使用近紅外線成像技術揭示了彩繪底層的存在,並進行了顯微觀察及顯微3D紀錄,發現從最上層的紅色層到最底層的藍色層之間有6層不同的材料,總厚度僅有0.876毫米,而這些觀察結果都是後續修復工作的重要參考資訊。
福隆宮雲龍水墨壁畫
在修復清潔之前因祭祀油煙而隱藏在黑色層後方。研究人員使用紅外線成像技術確認了壁畫的存在,並使用透地雷達檢測了壁畫後方的結構,發現其固定方式為通過6根木角材間接固定於後方壁體,為修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科學依據。
臺南孔廟欞星門遺構
2013年,臺南孔廟大成殿前廣場上的一棵老榕樹倒塌,露出一節殘牆,文資局文資中心運用透地雷達技術*並比對歷史文獻後,確認了這是清代的「欞星門遺構*」,揭開了消失已久的遺構之謎。
所以說,具有文化或藝術意義的工藝修護有時候就像是一場科技與藝術的華麗共舞,需要精密的檢測、專業的技術和滿滿的細心。畢竟,誰不想看到這些歷史的瑰寶在我們手中煥發新生呢?而每一次修護,都是一場讓過去與未來對話的奇妙旅程,也希望大家能夠珍惜並欣賞這些重現光彩的工藝品,因為它們承載了無數故事和情感,是我們文化的寶藏。
#工藝品檢測分析案例
*1.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的地方傳統工藝技術,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 ( 古名“交趾” ) 。其技法為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著色,經過多次燒制而成,常見於廟宇裝飾。
*2.透地雷達技術: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探測地下結構的非破壞性技術,透過發射高頻電磁波,當電磁波遇到不同介質時會會產生反射訊號,由接收器收集並分析這些訊號,以建立地下物體的影像。
*3.遺構:指過去留下的建築物殘存的部分,如歷史遺跡、遺址中尚存的結構。常見於考古、歷史研究或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