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的工藝,認識11種常見的工藝領域
工藝品不僅是美麗的裝飾品,更是文化與歷史的載體,為了讓大家容易辨識,本知識網延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使用的分類,將工藝領域以媒材分為:陶瓷、木藝、金工、纖維、竹藤、玻璃、漆藝、石藝、皮革、紙藝及複合媒材等多個領域,以下將簡單介紹各個領域。
工藝中心的工藝領域分類
陶瓷工藝
目前已知最早的陶瓷工藝品,是一件西元前29,000-25,000年被稱為「下維斯特尼采維納斯」的土製女性裸體陶偶,由此可知,人類遠古祖先不單用陶土製作生活器皿滿足生存需求,同時也以創作追尋著精神性的歸屬。而陶瓷因其堅硬、抗燃、抗鏽且可任意成形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於餐飲器皿、建築材料及醫學用具等生活用品。
木藝工藝
木材是容易取得的自然資源,加上易於加工的特性,使其成為製作實用和裝飾品的重要材料,木藝工藝自舊石器時代便已開始發展,人們依不同木種的特性將之運用於建築、船隻、馬車、家具、農具和雕刻品等物件上。
金工工藝
金工工藝意指由手工進行的金屬加工技藝,生活常見的錫器、銅器、刀劍、景泰藍、琺瑯器和金銀細工飾品等,都屬金工的範疇,每種金屬工藝品都有其獨特魅力。
纖維工藝
纖維工藝涵蓋編織、染色、刺繡和紡紗等多種技術,纖維可以分為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常見的天然纖維包含植物纖維及動物纖維,是生活紡織品的主要來源,分別如棉花、棉、蠶絲和羊毛等,特性是柔軟又透氣;人造纖維如尼龍和聚酯纖維等,特性是耐用且抗皺。不管是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多被應用在各類紡織品或製紙等用途。
竹藤工藝
竹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且具備強度高、彈性佳、性能穩定及密度小等優異特性,因此廣泛應用於建築材料、家具、編織、工藝品、造紙、日常用品和用具等。竹藤工藝即是利用竹和藤材料製作各式的工藝品,臺灣早期的竹藤工藝創作大多都是運用紮實的竹編技巧,編製出耐用的生活器具;現代的竹藤工藝,除作品造形簡潔大方,編法上也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地創新。
玻璃工藝
玻璃工藝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啟,因玻璃具可塑性,且有晶瑩透光、炫目亮彩等多重特性,主要作為貴族的奢華用品,到了現代被廣用於製作器皿、裝飾品和建材。
漆藝工藝
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引入漆樹並在台灣種植成功後,漆藝工藝才在台灣開始萌芽發展。漆液取自漆樹,是自然生成的塗料,可用於製作和裝飾物品,如漆器、漆畫和蒔繪。漆器的光澤和蒔繪的華美圖案在東亞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石藝工藝
石藝工藝範圍極廣,小至珠寶首飾,大至建築建材,常見類型包括雕像、浮雕、器皿和建築裝飾等。石藝技法廣泛,包含雕刻、鑲嵌和打磨等工序,不同技法都能使石材展現出不同的風貌。
皮革工藝
皮革是指經過鞣製等處理過程的動物皮膚,被廣泛用於服裝和工藝製作,如服裝、鞋、靴、手提包、家具、工具和體育器材等,常見的皮革工藝技法包括皮塑和皮雕。
紙藝工藝
傳統紙藝工藝常見於宗教祭祀活動,作品充滿鮮明的民俗色彩;現代紙藝工藝則不僅限於傳統的抄造、摺紙、剪紙、雕塑等技法,還包括了各種加工與應用。隨著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時代的發展,紙藝工藝已呈現出獨特且豐富的風貌。
複合媒材工藝
結合多種材料進行的工藝創作稱為複合媒材工藝,強調材料的多樣性和創意的自由。在傳統的印象中,創作媒材可以分為媒劑和基底材,像是水彩、油彩等,畫在不同的基底材上,如紙、畫布、木板等,而複合媒材的作品,媒材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如木頭、金屬或塑膠等都是常見的創作媒材。以相同的概念,當工藝品使用了不同的材質組合,也可以視為複合媒材工藝,如以金屬為骨架並覆蓋其他材質的雕塑,結合羽毛、玻璃珠、金屬或皮革等媒材創作的飾品,亦或是鑲嵌珠寶的木質首飾盒。
工藝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僅僅展現了當時代的生活美學,長遠而言,一刻一鑿都承載了文化和歷史。隨著環保意識和文物維護意識起步,永續的觀念逐漸融入了民眾的生活中,越來越多人想要好好修護自己生活中所擁有的工藝品。修護的專業技術也因為社會逐漸增多的討論聲量和科技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居家維護,或是找到合適的修護師,保存這些心愛的工藝品,讓它們在未來繼續陪伴生活,讓這些美麗的東西繼續發揮光彩。
#工藝領域介紹
#工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