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竹藝修護與教學——蔡惠婷|傳統戽斗的修護
位於台南的大目故事館,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宿舍,如今散發著乾燥花香,彷彿連時間也被封存在這股幽幽香氣中。大目故事館目前由臺南市竹會協助管理,蔡惠婷老師的行動工作室就隱身在這裡,平時進行著竹編的課程推廣。工作室的角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竹器,彷彿每一件都帶有故事等待被發掘。蔡老師坐在窗邊,陽光從竹窗格中透入,為她的工作空間增添了一絲柔和的暖意。
天賦初現:從助教到修護師
蔡惠婷原本是休閒系的學生,對竹子並沒有太多涉獵。然而,在大三那年,她遇到了竹藝老師,這成為她人生中的重要轉捩點。老師發現她對竹編極有天賦,邀請她擔任助教;讓蔡惠婷邊學邊做,逐步掌握這項工藝。
投入竹藝領域後,她不只做教學,也和老師一同成立了臺南市竹會,也進行了田野調查等工作。他們拜訪傳統社區,從耆老的技術中汲取智慧,「有些耆老很會做不會教,我們要轉化成學生聽得懂的語言。」為了瞭解與保存這些阿公、阿嬤們擁有的竹藝技術,她與老師逐步紀錄,再將其轉譯、教給學習竹藝的學生們。她對竹編推廣的使命感也在過程中逐漸萌芽。
平時,蔡惠婷會留意被人棄置的竹編器物,把狀態良好的撿回竹會,進行修護;或是加以研究、做教學等用途。這些被人棄置的竹編器物往往是早期農業使用的工具,其中一件老舊的戽斗,是過往農村常見的舀水工具;中間破了一個大洞,多處竹片已經脆化。進行修護之前,她需要研究戽斗原本使用的竹材樣貌、尺寸,以及編織的手法,「每個人編織『手路』的斜角、緊密度不同;例如同樣的樂器,製作手法一樣,實際做起來就是會不一樣。」
戽斗的修護步驟
蔡惠婷在修護前先調查了戽斗的歷史,研究與擬定好修護的方法後,便開始著手準備材料。修護材料取材自臺南竹會種植的竹林,從挑選竹子、剖竹、修竹片,到編織,都需要自己動手完成。「客製的東西要自己準備材料,我們老師有意識到材料對工藝師非常重要,所以竹會有竹林的資源。一共種有200多種,有的適合食用;有的適合做建材;有的則用以竹編。」她娓娓道來,臺灣早期有竹藤王國的稱呼,以前多半由印尼進口竹材,印尼政府因政策性封閉了竹藤的出口。
- 竹子的挑選與處理:首先挑選與原戽斗材質相近的竹子,由於戽斗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表面已經脆化,修護時僅能選擇與原材料相似的替代品。然後使用刀具對竹子進行粗剖,再進行細修,再模仿刮出與原器物類似的竹片。
- 噴水增韌:在修護過程中,需要對竹片進行噴水,增加其韌性,也讓編織和操作更容易。
- 編織修護:編織時,竹片有橫向與縱向的脈絡區分;她通常會先編直向的,再延伸出橫向,有時候也可以從旁邊完整的部分推敲出破損的結構。
由於新材料的竹子硬挺,在戽斗脆化十分嚴重的情況下,難以交織;她改用其他較軟的竹片代替,「它在修護時一定會有新舊,有時候我會故意把它做得很明顯,就可以更清楚它技法的脈絡,也是一種方式。」
竹韻悠長:從修護看見新的可能
戽斗修護完成後,它將被作為教學的樣品,或作為展示。她認為,修護不只是恢復物品的功能,還是保存文化的一種方式;每一次修護都是將即將消逝的技藝留下,傳遞給下一代的珍貴機會。
「竹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再那麼常見,但它曾是日常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可以做的,是把這些文化技藝延續下去,讓它符合現代生活的方式。」蔡惠婷以這樣的理想去推廣竹藝與竹器修護;無論是教導學生,還是修護器物;她都希望透過自己的雙手,讓竹藝文化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