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細針密縫保存歷史文化——莊央姍|三寸金蓮的修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文字

三寸金蓮,是早期權貴世家的閨女才能穿著的精緻鞋履,象徵著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卻同時也是當時美麗與身份的象徵。曾經,纖細的三寸金蓮被認為是女性纖弱、優雅和尊貴的標誌,女性們在折磨中被束縛成為理想中的「美」。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鞋履已成為歷史,在作為記錄特定時代的文化與社會現象過程中,因為各式各樣的保存方式,它們逐漸老化、破損、斑駁。為了讓其得以繼續講述那段歷史,提醒後人反思過去的社會價值觀與審美標準,透過「修護」的介入,不僅重建物件的外觀,更使這些小巧的鞋履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啟發人們珍視歷史、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修護的技藝與實戰經驗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藏有多雙的三寸金蓮,其中一雙近期被修護完成三寸金蓮鞋,是民眾捐贈給學校,輾轉由刺繡中心協助管理保存。「鞋面上的繡線已經鬆脫,鞋子邊緣的布料有些破舊。」莊央姍和修護團隊決定,將它修護、展示,再次讓世人看見那曾經的時代足跡。它成為學生們學習修護刺繡技藝的範例。莊央姍帶領著學生,從最初的損壞檢視開始,仔細記錄每一處細微的破損,並拍攝下現狀,為後續的修護提供依據。

用網布做固定

修護步驟


1. 損壞檢視與記錄:首先,莊央姍和學生們進行了詳細的損壞檢視。鞋面上的繡線已經鬆脫,縫合處多有脫落,鞋身也有變形。為每一處損壞拍攝照片並記錄下來。
2. 加濕處理與布料平整:針對鞋子布料起皺的情況,先進行了加濕處理。使用專業的振石將鞋子上的布料逐步壓平,恢復其原有的形狀。
3. 繡線修護與縫合:從基底材、鬆脫、裂開的部分逐針縫合。運用了藏針技法,將內外層布料重新縫合,布料有滾邊破損,用網布做固定。
這雙鞋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們透過實際操作,逐漸掌握修護的技巧。莊央姍強調,修護文物前,學生必須經過充分的培訓,具備基本知識與技能,才能碰觸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


這雙鞋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們透過實際操作,逐漸掌握修護的技巧。莊央姍強調,修護文物前,學生必須經過充分的培訓,具備基本知識與技能,才能碰觸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


修復中的挑戰與文物的教育使命


修護三寸金蓮鞋時,莊央姍老師和團隊會深入調查三寸金蓮的來源,探索背後的故事,因為每件器物都蘊含著獨特的記憶與情感。修護並非創作,不能隨意改動,而是以專業技術重現原貌。在這次修護過程中,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莊央姍表示:「以前上課只是紙上談兵,實際修護才能真正理解過程的細節,讓學生學會耐心,並評估這是否適合自己。」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修護工作的理解,也引導他們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修護完成後,這雙三寸金蓮鞋在典藏室展示,讓學生明白,修護是文化與歷史的保存。

修護的哲學:靜心與責任
 

「修護有幾種層面,有些只是想要保存情感上的回憶,像我有朋友請我幫忙縫補娃娃;但是有身份的文物就要用更謹慎的方式去對待。」莊央姍提到,修護的需求主要分為情感保存和文物修護。面對有身份、有歷史意義的文物時,則必須要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看待。

莊央姍強調,保存的意識很重要,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身邊物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直到偶然間在家中翻出祖輩遺留下來的文物;就像宜蘭有件「萬民衣」,是民眾在家中神龕抽屜中發現的,對過去的考試文化和歷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涵。「無論是織品、畫作還是其他的器物,民眾需要先能意識到這些物品可能是有價值的,了解它們的來源與背景;培養保存意識,並尋找正確的修護與保存管道,將這些珍貴的文化保留下來,而不是讓它們隨著時間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