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針線交織的守護——莊央姍|北港震威團飛虎旗的修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纖維
文字

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於2002年成立全臺唯一的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莊央姍是中心的修護師兼老師,她的修護之路如同刺繡般,既細緻又漫長。學生時期,她便憑藉對刺繡的熱愛進入專班學習,逐步鑽研這門傳統技藝。


刺繡與修護的命運交織
 

「刺繡是一種創造與表達,然而修護的本質卻與此截然不同。」莊央姍分享,修護需要深入調查歷史脈絡,回溯作品的過去,需要修舊如舊,讓它重現最初的樣貌。對刺繡有興趣,想要上學習的學員不少;其中極具熱情、願意持續鑽研的學員不多;而在那之中,要培養出一位刺繡織品的修護師,卻是最難能可貴的。織品結構往往錯綜複雜,經緯交織的紋理難以保存,不易掌握,成為一位織品修護師往往需要多年學習與實踐。她認為,織品修護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布料知識,還需精通傳統技法,否則修護將舉步維艱。


雲林北港震威團飛虎旗的修護


北港震威團的飛虎旗被發現時,保存環境十分嚴峻,破損不堪的旗子幾近垂死。這面繡旗因長年暴露於漏水與日曬中,布料受損,織線斷裂,圖案褪色,曾經飛舞於旗幟上的「飛虎」紋樣也瀕臨遭殃。根據莊央姍和團隊的調查研究,這個飛虎的圖案樣式是在臺灣早期刺繡藝品中並不尋常,相當稀少且珍貴。


修護步驟
 

  1. 損壞評估與檢視登錄:飛虎旗因長年不當的存放,不僅懸掛於漏水與日照直射的環境,更有一處被綑綁,導致該處織線嚴重斷裂。團隊首先進行文物拍攝,檢視其劣化狀況,並登錄詳細的破損紀錄。接著與委託方討論修護方案,確認修護的預算、目標與範圍。
     
  2. 暫時性加固:因為委託的廟方缺乏經費,未來預計保存文物的館室也還在工程階段;因此決定採用暫時性加固的方式。這種加固技術是中心發明的專利,用來協助因為經費不足,但需要保存的織品文物,適合預算有限的藏家或收藏單位。使用專門的罩網將飛虎旗攤平,並加固於蜂巢結構板上。

 

雖然飛虎旗是暫時加固保存於中心,還在等待修護。莊央姍也介紹了織品文物來到中心進行修護時的必經過程。團隊會先為織品進行拍攝,做檢視登陸,紀錄外觀與損劣化狀況,再討論修護方針。

她另外舉例,有一面旗子在拍攝與檢視登錄後,與委託方討論,決定雙面的旗子要拆解。拆解後,模擬刺繡技法,將基底材加固後,再另外保護基底材。總共花費了一年時間,才把所有的線重新釘回原本的位置,然後罩上網子,重新組合,將旗子縫合組合完成。最後,她們也會和委託人討論未來想要怎麼展示,擬定適合的修護保存方針。

靜心之美:修護後的反思

「刺繡與修護,都是靜下來的過程,如果心情不好,乾脆不要做。」莊央姍形容修護刺繡是一個讓心靜下來的過程。每當她開始進修護,彷彿會進入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心無旁騖地專注於針線間的每一個細節。她相信,如果心情浮躁,就無法進行這樣精細的工作。

然而,莊央姍深知,隨著時代變遷,傳統工藝技法逐漸消失,年輕人對刺繡的興趣越來越淡薄。她指出,許多年輕人覺得刺繡枯燥乏味,寧可去追求娛樂或其他活動,也不願靜下心來學習。面對這樣的現實,莊央姍透過她的修護工作,試圖喚醒更多人對傳統工藝的關注,讓這些珍貴的作品得以延續並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