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一甲子的木藝修護技藝——張春能|清代公婆椅的修護
走進張春能座落在南投草屯的董源藝術中心,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張春能展示了佇立在一角的古老公婆椅。這組清代的椅子,表面滿是歲月的痕跡,木材被蟲蛀得傷痕累累。然而,在他的眼中,它是別有用途的家具。當初他特意將這組椅子買回修護,為了讓傳統家具能夠保存流傳,並成為年輕學子學習家具修復的橋樑,繼續傳遞它的故事。張春能回憶,年輕時因喜愛古董買賣,經常接觸到損壞的家具。為了節省成本,他開始動手學習修護技術,並在實踐中不斷精進,最終累積出扎實的修護基礎與技藝。
修護公婆椅:從破損到重生的挑戰
購買的當下,張春能便評估椅子的結構,發現許多關鍵部位需要更換或加固,於是他從他的材料寶庫中悉心挑選與原木材相近的材料進行修整,以用來修護。他熟練地將椅子拆解,並逐一清理每個部件。在修護過程中,根據公婆椅的原有結構,運用傳統的榫卯技術,為每個鬆散的部分進行加固,並進行補色,特別是使用了清代家具獨有的朱紅漆,盡可能使椅子的外觀恢復昔日的美感。
- 檢查與評估損傷狀況:首先仔細檢查公婆椅的整體結構,確認損傷範圍,特別是被蟲蛀的部分。損傷較嚴重的區域需要更換,而整體結構則需要加固。
- 拆解與清理:移除腐爛和蟲蛀嚴重的木材部分,並將公婆椅拆解成各個部件進行清理,為修護提供乾淨穩定的基礎。
- 更換和補強材料:針對損壞的木材,他選擇與原木材相似的材料進行更換。而結構鬆動的部位,使用傳統的榫卯技術進行補強,使整體結構恢復穩定。
- 補色與修復外觀:張春能根據公婆椅的原有顏色,使用清代家具特有的朱紅漆進行補色處理。他仔細調整顏色,使修復後的椅子在外觀上保有古樸的風貌。
組裝:最後,再將修護完成的部件重新組裝,每個部件都緊密相連,並進行結構上的最後加固,恢復其功能與穩定性。
傢俱修復:技術與情感的傳承困境
「『朱紅』,是清代最重要的漆。我研究『朱紅』很久了,它的細節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說得完。」張春能總是細心研究每件家具需要修護的細節,盡可能使修護後還能保有原本的樣貌。
他深知每件家具背後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故事,而修護的過程,就是讓這些記憶重新被找回。儘管如此,傳統家具修護行業依然面臨著艱難的困境。許多傳統技術無人願意學習,年輕人對這門工藝缺乏興趣,再加上社會對該類修護師的認可度有限,導致這一行業後繼乏力。
修護後的感悟與傳承
他透露:「很多學生說要跟我學漆,我很少鼓勵他們,因為現在很是缺乏資源。」學生們也往往認為這門技術沒有未來,賺不到錢。張春能一臉淡然,但是話語間卻藏不住擔憂,若這些技藝無法傳承下去,未來傳統家具的修護工作可能會面臨斷層。
「學習傳統家具的修護,需要真的有興趣,不然三餐都成問題。」張老師感慨道。他認為,真正學習修護技術,要動手實作,才是精髓所在。儘管困難重重,他依然希望能夠透過開授體活動和教學,吸引更多有心的年輕人來學習,繼承這些珍貴的技藝。也期盼未來有更多資源投入到傳統技藝的保存與推廣,繼續為世人帶來歷史與文化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