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的人生歲月——張春能|白雲石雕刻桌的修護
南投草屯座落了一間董源藝術中心,那是張春能老師的修護工廠,像是一座修護的寶庫。一樓是接待廳與工作區,二樓則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製家具,每一件家具都有它的主人在等待著它的回歸。這些訂單已經排到了一、兩年後,然而詢問修護的客人依然絡繹不絕地撥打電話或傳訊息給張春能。
儘管張春能已年過六十,依然精神飽滿、氣色紅潤。他修護過的家具上千件,對於每一個件家具器物本身的掌握和瞭解,遠勝過於他和委託人洽談的過程。從二、三十年前起,他就開始拍照紀錄,詳細儲存每個修護過程;在當時數位尚未普及的年代,他顯得相當前衛且先進。
一生學習,不曾停歇
早年,張春能在電子業工作,負責研發部的模具設計與製作,這讓他接觸到了如何繪製、設計與製造模具等流程。26歲時,到東南亞國家自助旅遊,喜歡上東南亞的木雕品,開始從事古董買賣,特別是進口東南亞的藝術品與雕刻,然而許多購回的傢俱與工藝品需要修護,才更有機會出售,於是他踏上了自學木工的道路。
最初,張春能採取的是「偷學」的方式,悄悄觀察民間的木工師傅,偷偷學習他們的技藝。後來,他又向岳父王漢松學習榫卯構建,王漢松是當時知名的木工藝師。在王漢松的指導下,他對木工的基本技術愈來愈純熟。而修護生涯中的關鍵,則是在雲科大跟隨陳天平老師學習大木作之後。以前張春能修護傢俱時,總是不敢輕易拆解家具的結構,「人家一棟房子都敢拆下來修理了,傢俱怎麼不敢呢?」在那之後,讓他對修護技術的運用更加靈活與全面。
然而,張春能的學習並未停止於此,即使在修護事業逐漸穩定後,他依然不斷追求知識。他在二、三十年前便開始學習運用數位技術紀錄修護過程,拍下每一件修護作品的照片,紀錄其修護前後的狀態,為日後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庫。當時,他也在修護案件較少的時期,為了拓展業務,特地去學習資訊管理的課程,甚至利用電話號碼當網址,讓客人透過網絡查看家具修護的案例,這在當時也是相當前衛且聰明的做法。
甚至在修護的過程中,張春能也不斷在學習,只要讓他看一眼家具的照片,不需要觸摸到實際的器物,他就能知道這件家具的材質、年代、技法,儼然是行動的木製家具字典了!
修護白雲石雕刻桌:技術與心法的融合
張春能的修護案例數不勝數,其中有一件清代白雲石雕刻桌的修護,年代久遠,桌面變形,白雲石斷裂且缺件,釘子鬆動,結構不穩。張春能的修護工作一如既往,先請委託人拍照,並根據照片初步診斷問題,確認要修護後,便請委託人運送到董源藝術中心現場。
經過詳細檢查後,他依循修護的步驟:移除不良的黏著劑、填補斷裂的石材、補強桌腳的結構、並修護雕刻的細節。張春能注重每一個細節,甚至會自己調製顏料,以確保修護後的桌子在視覺上能保持原有的美感。
- 白雲石修護:白雲石桌面出現斷裂與鬆動。他先移除前人不良的殘膠,將斷裂處膠合並使用專門工具固定石材,避免石材再次脫落。特別注意膠量,確保石材表面平整無痕。
- 木框架變形整平:桌面的木材變形導致結構不穩。修護前先移除前人不當施作的油漆、修補痕跡、鐵釘等,接著進行框架的整平,使用特製的工具進行固定。還調整了桌腳的水平,恢復結構的穩定性,解決了木材因時間造成的變形問題。
- 雕刻構件鬆脫加固:雕刻片因長時間使用鬆脫,張春能將其拆下重新進行加固。
- 金箔局部修補:補貼局部脫落的金箔,在恢復金箔光彩的同時,保留了桌面歷史痕跡與歲月斑駁的質感。
修復:技術與情感的平衡
完成修護後,張春能總是會反思整個過程與結果,總歸一句:「講起來沒什麼,全工啦!」他的修護凝聚了多年的技術與心血,讓每件木製家具得以重生。這種理念讓他在每一次修護中,無論多細微的損傷,都不會忽略,因為在他眼中,每一處都承載著家具的歷史與故事,以及值得學習的部分。他的原則是盡量保持原物的質感,不改變其本來的面貌,同時讓情感與歷史延續。
從電子業轉向古董修復,再到學習大木作和資訊管理,張春能的一生是持續學習、跨越界限的典範。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使他成為臺灣木製家具修復領域的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