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修護觀念養成

修護木工藝品的3個關鍵因素:文化、情感與技術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木藝
文字


 

情感連結與文化價值


 

木藝工藝品在家庭和社會文化中常常占有特殊地位,從生活中舒適的傢俱用品到信仰供奉神明使用的器具,與我們的生活和情感有著緊密的連結。如祖輩留下來的傳家梳妝台,自己或朋友手製的飾品,都是實體化的生活記憶,它們默默記錄著生活的足跡和時間的流逝。舉例來說,一把爺爺常坐的木椅,其椅面和扶手上的磨損痕跡,反映了歲月的刻痕;家中貓咪特別鍾愛的櫥櫃角落,那裡的木頭因為長時間的躺臥而留下了變色的痕跡,這些印記代表著這些工藝品與家庭間的情感連結。

工藝品被創作的當下,就記錄了當時代的訊息,像是特定時期流行的木材或製作技法,以及人的生活樣態,保留與展示了不同時代的文化樣貌。例如,一件製作於百年前的茄苳木梳妝台,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平,材質和設計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資源利用。保留歷史痕跡的物件經過修護,作品的壽命得以延長,讓後人可以理解過去人們生活樣態,以及群眾的審美價值。

修護時的考量

修護時考量:選擇合適的材料、評估損壞程度、合適的修護技術

木工藝品的修護並不僅止於功能的恢復,專業的木藝修護師進行修護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含評估損壞程度、選擇合適的材料、以及選用合適的修復技術等在面對具高藝術或文化價值的器物時,甚至要考量該器物流傳後世時,是否能夠讓後人繼續探究器物本身過往的歷史與修護脈絡。所以修護時,需選用與原件相同或相似的木材、相似的製作技術、未來可以移除的材料,能確保修復後的工藝品在視覺和結構上盡可能地接近原作,也避免過度修護而破壞其原有的歷史痕跡。例如,修護廟宇的神轎為配合節慶出巡活動,除恢復其功能性外,還需考慮如何保留原有的製作技術,如果原作有部分已不敷使用,若要移除舊的部分並再製,需要和委託者進一步討論修護細節,盡可能比對史料和過去留下照片和圖片,反覆確認來保護文化價值不被破壞。

修護木工藝品不僅恢復功能性,延續了個人或家庭的情感,也是對文化歷史的尊重與保護。因此,工藝品的修護工作,不僅是對過去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負責,而妥善使用每一樣物件,也是永續利用和對環境友善的表現。


#木藝品價值

#工藝品修護

#木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