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修護不止於保存——吳慶泰|古董機械鐘的修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金工
文字

在高雄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從事文物修護工作的吳慶泰,原先從事空間建築設計,他的修護之路始於一場意外。九二一地震之後,摧毀了許多工程,無法獲得應有的報酬,加上南部對設計的重視度不高,他每天熬夜加班,疲於奔命。機緣巧合下,他參與了高雄歷史博物館的新庫房建置工程,當時他負責文物搬遷、除塵和清潔,這過程引起了他對文物修護的興趣。隨後,他決定報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進一步學習修護技術,從此踏上了修護師的道路。

從建築設計習得的視角

學生時期,吳慶泰曾就讀於東方工專,學習過製圖、廣告分色、陶瓷、雕塑、書法與國畫等多種工藝技法;讓他熟悉各種材料與技法,也培養了他對藝術與工藝的敏感度。大學時他進一步學習建築、景觀設計與園藝,這些經驗為他在修護領域奠定了多元發展的基礎,也讓他能以更全面的視角來看待需要修護的器物。

 

一座日本的老鐘
 

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有一座日本精工舍製造的掛鐘,是由民眾捐贈的。根據吳慶泰與修護團隊的調查,留存至少有100年以上。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日本人在臺灣推廣守時、時間就是金錢等觀念,甚至推行「時間紀念日」的活動,間接促成時鐘的流行。

「機械鐘有個槓桿裝置,叫做『擒縱器』,運行時會讓時鐘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吳慶泰一邊說明機械時鐘運作的原理,一邊解釋當初會修護這座掛鐘,正是因為它的保存良好,評估狀態可以修護並讓它運行。實際上修護前的文獻調查和對掛鐘內、外、機芯構造的瞭解,花費修護團隊許多時間。

掛鐘主要是以實木打造,榆木製成的外箱有歲月的痕跡,木箱造型仿造自日本傳統建築的屋頂形式「破風」,頂部有連續的直角線造型。中央飾有銅製裝飾,門框上方兩側亦有銅製的花朵及垂葉裝飾,木箱底部則是以流暢的圓弧造型收邊。外盒後方印有「意匠登録錄三四○○九号」字樣,是過去日本政府管理與辨識商標及商品所用。

整座掛鐘因長期沒有使用導致灰塵堆積,木箱內外有多處木料鬆動的現象,外觀的金屬裝飾多有鏽蝕情形,銅製錶盤面的數字7上方明顯磨損、掉色。機芯部分雖保存良好,仍有部分構件氧化。

修護步驟

  1. 表面除塵:首先使用了不同尺寸的軟毛刷,配合吸塵器,對老鐘的外殼和機械結構進行了除塵。針對死角和縫隙,使用鑷子、竹籤和棉花棒進行更細緻的清潔。

  1. 除膠帶與膠漬:鐘的有些部分曾被膠帶固定,膠帶因老化出現黃化及硬化現象,他和修護團隊使用熱風式拔取器加熱膠體,使其黏性恢復活化,然後小心地移除。對於殘留的膠質,用橡皮擦輕輕擦除。膠帶移除後,出現了顏色落差,經討論後使用壓克力顏料進行全色,讓外觀恢復協調。

  1. 加固鬆動的木件:木製外殼部分鬆動,使用無酸白膠作為黏合劑,將鬆散的木料重新固定。吳慶泰特別解釋了這種黏合劑符合文物修復安全性及可逆性的要求,不會對木材造成損害。
  2. 金屬清潔與除鏽:針對鐘內的金屬部件進行清潔,特別是在顯微鏡檢查發現打鐘報時敲擊處的鏽蝕較為嚴重。使用紙筆小心擦除鏽跡,清除過程中保持輕柔,避免損壞金屬表面。清潔完成後,塗上石蠟油進行防護,以防止金屬再度生鏽。
  3. 組裝與試調:完成所有清潔與修復工作後,吳慶泰將機芯按照原位重新鎖回,並進行組裝。隨後對掛鐘進行測試,檢查其運轉速度以及報時系統是否正常運作。經過細緻的調整與測試,讓掛鐘的機械結構得以恢復運轉。

他強調,修護不僅是為了恢復功能,更要讓器物「活起來」,能夠再次與人們產生互動。「日本精工舍內部現在也找不到這個機型,修好的時候,他們也有想要收購回去。」正如他在修護這座掛鐘時所感受到的,每當他輕輕轉動發條,聽到鐘擺恢復規律的擺動聲,就像是在喚醒沉睡的生命。

讓物件活起來:修護的哲學
 

吳慶泰認為,「器物不應該只停留在保存盒裡,而是應該能夠動起來。」器物如同人一樣,在「運作」時才能有呼吸,修護器物的目的,便是要讓器物重新展現生命力。雖然掛鐘已不再為了準確報時而使用,但透過展覽,也能在與參觀民眾的對視和對話中產生互動,延續教育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