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護連結過去與未來——邵慶旺|澎湖古砲的修護
澎湖縣文化局典藏有十三門清代遺留下來的古砲,見證了臺灣早期的戰爭與變遷;承載了當時戰火硝煙的記憶。多年來歷經風吹雨打、鹽害侵蝕,砲台表面斑駁,銹蝕不斷擴散。 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文物維護研究中心主任邵慶旺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修護團隊的協助下,為澎湖古砲進行了文獻調查、拆卸並遷移至修復研究室等作業。砲管內部推積了雜草、紅磚、鐵塊等各式物件,這些古砲不僅經歷了過去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它們也記錄了人們生活的痕跡。透過修護,邵慶旺希望讓這些古砲將歷史的痕跡與故事傳遞給未來的世代。
1.環境調查、檢測分析:為了後續清潔維護工作順利;團隊使用光學檢視和顯微分析工具,瞭解與確定古砲成分及危害因素等。
2.移除砲管內有害物質:去除金屬砲內造成腐蝕的有害物質。邵慶旺和修護團隊也意外的發現了,砲管內部堆滿了現代物品,如保麗龍、紅磚、鐵塊等。使用專業器械,如小型吸塵器或刷具,將砲管內的灰塵、沙土等較輕的雜物清除。對於較大件的物品,如紅磚或鐵塊,採用夾鉗或撬棍小心移除,避免進一步破壞砲管內壁。清理後,對內部進行再次檢查,確保無殘留物。
3.去漆除鏽:所有的去漆除鏽步驟都需要經過測試,以對器物造成最小的傷害為原則。首先,使用鋼刷、銅刷等工具,但為了避免造成對古砲的外加傷害,僅對大片疏鬆鏽層進行移除。接著,再利用藥劑或外加能量的方式令塗層與鏽層「變質」,透過化學反應達到移除目的。而針對更為頑固的鏽蝕層,使用噴砂除鏽。
4.除氯處理
因為古砲長期處於海風的鹽分環境中,內部吸收了大量鹽分。對鑄鐵有害的「鹽」,是指能和鐵發生反應並造成腐蝕作用持續發生的「氯鹽」,移除氯鹽可以有效減緩鑄鐵器物在空氣中腐蝕的速度。
5.封護古砲
修護古砲的目的是為了讓古砲在盡可能維持原鑄鐵之顏色與光澤的狀況下長期保存,因此邵慶旺和修護團隊進行為古砲表面塗布防鏽漆層。
修護古砲彷彿是一場長期的科學實驗,需要在每一步實際施作於古砲之前,反覆對材料進行評估和測試,以避免對古砲產生外加傷害。這十三門古砲雖然相似,卻都有差異,即便修護流程相同,也要依據個別的狀況應對。
邵慶旺分享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檢視砲管內所發現的各種物品,「裡面有塑膠包裝、玻璃瓶、鋁罐、沖天炮、原子筆、鐵釘及玻璃珠等,甚至還有砲彈;我們發現的時候,都很害怕,還通知防爆小組來處理。」這些物品像是時代的見證,雖然與砲台本身沒有直接關聯,在歷史的意義上卻也是古砲的一部分了。
回饋與推廣的意義
修護完成後,這些古砲將被展示於澎湖縣金龜頭砲臺的軍方建築物。它不再是一件被人們遺忘的物件,而是承載著教育意義,是對歷史文化保存價值的傳遞。邵慶旺認為,修護的核心不在於讓物件回到最初的樣貌,而是透過修護,讓人們理解它曾經走過的路、經歷的歲月,以及背後隱藏的歷史故事。
歷史與現代的對話
「現在我們每個人手裡都拿著手機,但有一天,這些手機會被其他裝置替代,最終消失不見。就像BB叩這樣的東西,隨著時代的流逝愈來愈少,卻是我們生活曾經的見證。」邵慶旺的修護哲學,從不只關乎技術操作,更多的是一種與時間、歷史的對話。深植於我們日常的器物,無論是器皿、衣物還是用具,每件都有可能成為記錄這個時代的證據。
修護的意義不僅在於延續物品的功能,更在於保存這段屬於過去的記憶。即便這些器物已經失去其原有的用途,它們仍然能讓我們重新體會前人如何生活、如何與世界互動。邵慶旺滿懷期待,未來的修護師們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臺灣的力量:「臺灣不僅有臺積電,我們也擁有修護的專業。」那些被時代淘汰、逐漸淡去的物品,透過修護師的雙手,將繼續訴說它們的故事,成為歷史長河中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