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歷史的交會——吳慶泰|日治時期地震儀的修護
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繁,地震儀作為預警裝置的存在,是最先響應的前哨。現代數位的地震儀能夠迅速、精準地記錄地震活動,快速傳輸數據到監控中心,發布警報訊息給人們。而傳統的機械地震儀,雖然無法立即傳遞消息給人們,卻也扮演記錄地震,幫助氣象人員研究地震的重要功臣,它們需要人工維護,且精確度隨著零件磨損而逐漸下降;這些傳統地震儀作為科技發展的里程碑,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
臺灣首批地震儀的修護:歷史與技術的聯結
吳慶泰是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主要協助博物館蒐藏品的修護工作;同時也是臺灣少有的產業文物修護師,修護過許多具有機械動力的裝置設備,例如傳統火車頭、傳統牙醫醫療椅、機械式印刷機等。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位在高雄,擁有幾組傳統的機械地震儀,安靜的在地下1樓典藏組沈睡。這些曾是閒置在氣候觀測所許久、已被遺忘的老舊設備;由於博物館的人員和吳慶泰感到興趣,它們被修護並作為展示教育所用。「地震儀是日治時期啟用的,大約1897年引進臺灣;是臺灣首批的地震儀。」吳慶泰說明地震儀的歷史與價值,它們過去被設置在不同地區的測候所,承載了臺灣科技發展的重要意義。他則是負責的修護師之一;然而,修護這些地震儀並不容易,是由天時、地利、人和才完成的。
地震儀的修護步驟
這些地震儀由於長期不用、保存環境不佳以及搬運過程不良,導致地震儀的內部零件皆出現了部分的損壞,表面塗料也因氧化和鏽蝕而剝落。吳慶泰和修護人員們在修護前,需要梳理文獻資料,並前往各地區氣象局收集地震儀相關的構件,藉以作為檢視地震儀整體的基礎資料,檢視評估各組地震儀的內、外、作動狀況、缺損情形以及恢復運作的可能性,並基於修護的倫理原則擬定修護方針。「有些缺件脫落了,對於我們不瞭解氣象的人來說,根本不知道地震儀怎麼應用、怎麼修,還好當時氣象署退休的前副主任告訴我們它作動的原理,和可能修護的方法」吳慶泰回憶起當時本來束手無策的情況,在有了前副主任的幫助後,修護組的人員們才能逐步修護地震儀。
- 檢查評估:先對地震儀進行脈絡的調查與原理瞭解,並仔細檢查缺失、劣化的部分。
- 清潔與除鏽:先將器物進行清潔,使用毛刷或橡皮擦等較軟的工具來處理儀器上的灰塵和鐵鏽。避免對器物的結構造成進一步損傷。
- 構建製作及更換:當清潔除鏽工作完成後,對於已經缺失無法找到替代品的零件,吳慶泰和修護組員依文獻資料和從各地氣象鋦昂取得的零件作參考和對照,然後依照原件仿製,材質也需要參照原本構件的材料,避免影響功能性,但仍有部份零、構件因製程關係無法製作,則以材料強度較弱,且不影響功能為主的方向製作,以免傷害到地震儀原件。
- 保護層:將地震儀塗佈保護層以減緩鏽蝕。因為地震儀未來規劃將繼續放置於展覽空間展示,溫度與溼度環境穩定,選擇以蠟對大部份的金屬構件及零件進行保護。在除鏽程序完成後,便使用刷具將修護專用的蠟塗佈於該區域,再以布做擦拭,提升蠟與金屬表面密合度。
- 煙燻紀錄紙處理:由於過去用來記錄數據的煙燻紀錄紙需要以專門器具進行製作,先今已經很難找到製作器具,因此吳慶泰和組員進一步參考文獻資料,以現成紙巾架改裝成煙燻架,煙燻薄銅版紙製作尺寸大小符合地震儀的紀錄紙。
- 功能測試與調整:當所有修護工作完成後,修護團隊就會進行最後的測試。手動調整地震儀,確認它能夠重新運行,並測試左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記錄功能。
雖然這些修護後的地震儀已經無法準確記錄地震的狀況;但恢復了地震儀的基本作動功能,也維持了它過去運作和歲月侵蝕的樣貌;這些為人們展示出的外觀和運作原理,足以很好的述說出它們的故事。
修護哲學:不強求,重生之道
吳慶泰説修護器物如同醫生治病,「就像醫生不僅要治療現有的病症,還要告訴病人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保持健康。」修護不僅是讓器物恢復外觀,也要為它們制定預防損壞的方案,讓它們能夠更長久的保存。他也認為,物件能否做好修護,往往取決於當時的機緣與條件,並不是每一件損壞的器物都能回復原本的樣貌。他的從容與豁達,不僅體現在他的修護中,也滲透在他對生活的體悟。對吳慶泰而言,「修護」是對器物的解讀,也是對人生的詮釋——接受當下,尊重歷史,並適時做出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