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探索心靈的修護師——王恩嵐|修護協吉成中藥櫃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木藝
文字

在大稻埕的郭雪湖畫作《南街殷賑》裡,可以看到「協吉成藥行」的身影。這間藥行從第五代祖孫決定不再繼承之後,中藥櫃的命運也一度陷入沉寂。這件明治時期流傳至今的木櫃,曾是藥行的心臟,流通藥局買賣的藥材。最上層擺放當時最珍貴或有毒性的中藥材,正牛黃,麝香,萬藍豬,金珠被,西紅花等,愈上面愈貴;下方難以計數的小抽屜則是收納各種常用草藥。櫃子邊藏了一張紙條,哀怨道出一行行對家族事業不再傳承的遺憾;而修護師王恩嵐,接住了這份無聲的嘆息。她在朋友的介紹下,輾轉協助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修護這組木櫃。

從家庭到修護:尋找根源的過程
 

王恩嵐自小在藝術與人文氛圍中成長,父親是大學的平面設計與印刷教師、生母是主修油畫、後母則是記者。兒時也常跟著奶奶學習手作,耳濡目染下,她逐漸培養出對美術和手作的深厚感情。而對她影響最深刻的,便是那段待在爺爺奶奶家的時光。她回憶到,爺爺是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的軍醫,蓋了一間西醫院,一樓診間的瓶瓶罐罐、手術刀和椅子都是她的「玩具」。西醫院的隔壁,是代客煎藥的中藥店,濃厚的中藥味總會飄入家裏。這些感知,深深融入她的童年記憶,醫療器具內化成作為修護師的身體記憶,中藥味則是由嗅覺觸動了她對藥草的熱愛,也促使她發展了另一條藥草療癒的道路。

細膩的修護步驟:每一片木材的復甦
 

協吉成藥行的這組藥櫃規模相當,為了要在博物館展示,讓更多人能感受它的獨特價值,大約分四至五期修護,目前已完成兩期的修護工程。當時站在中藥櫃前,彷彿再次喚起王恩嵐對家族的情感聯繫,引領她去探索自己的根源。「中藥櫃和草藥,與我的生命經驗有環扣住,能引起共鳴。」

修護協吉成中藥櫃的過程是繁瑣且細膩的,從上到下、由外而內,每個抽屜、每片層板,逐一處理每個細節,是為協吉成中藥櫃量身打造的修護工程。最初評估修護工程如何進行時,她把每個抽屜都拉出來仔細檢查,「我懷疑這個有被大水淹過,最下面那層拉出來都是黃土,早期可能有些水災。」清楚掌握整個木櫃的狀態,是規劃修護工程費用、時程、工項的關鍵。完成評估和委託人討論、核對目的,才能開始執行。因為委託人希望這件中藥櫃在展示時,可以跟民眾有所互動,持續被使用,而不是高高在上,所以修護方案制定的準則比較高,結構性要比較強,部分修護方式上干預性會多一點。

第一期修護工程
 

  1. 木櫃主結構的除塵清潔:修護首要進行的是除塵清潔,她先處理櫃子的頂部,該處被吸酸鈣板砸到,頂層木板出現破洞,且表面覆蓋了厚厚的灰塵和污漬。先乾式清潔後,再進行濕式清潔,也有用專業溶劑去除污垢、膠漬和漆漬等。
  2. 木櫃主結構的修補:選用較輕的板材修補破損的木板,並在雕花缺角的部分選用輕質木材雕刻將缺口恢復。
  3. 修護玻璃:左側玻璃櫃門上的裂痕,使用專門的玻璃填補材料修復,最後再清除玻璃上的污漬,重新恢復光澤。

第二期修護工程
 

王恩嵐在中藥櫃第二期的工作集中在櫃子的抽屜。各種木質常見的劣化狀況,隔板掉了、抽屜板破掉、發霉,黃土淤積、水漬,生物病蟲害,似乎都能在這組中藥櫃的抽屜被發現。「所有的抽屜都拉出來一起做,因為中藥櫃分兩邊,同一邊抽屜會有的狀況應該是一致的;而另一邊的底下是有黃砂泥淤積,其他劣化狀況通通都有。」她回想起當時清理這些抽屜,雖然淡然的一語帶過,過程卻十分辛苦。

  1. 抽屜的除塵清潔:首先也需要進行除塵、清潔整理。發霉的木材需要先用溶劑把霉除掉,再噴上防霉劑防止其再次惡化。溶劑都需要先測試確認是否能夠使用。
  2. 清除淤泥:黃土淤積要用純水清除或刮除。「使用的工具要比器物的材質還要軟,你就想說臉要用什麼去清潔,臉部是最脆弱的!而且手法要輕快,不能讓水停留在表面太久。」
  3. 修補加固:有些抽屜內部的隔板脫落,加固抽屜的結構,使用不鏽鋼釘替換掉已經銹蝕的原釘,並用更好的填補材料進行結構性的加強。

修護過程中的每個步驟都需要精確的判斷和細緻的操作,除了牽涉到結構功能的部分,她都秉持著「最小干預」的原則,確保櫃子既能恢復功能,又保留原有的歷史痕跡。

 

修護器物,修護心靈
 

她分享修護這件幾乎是臺灣最大的中藥櫃,能讓她有種心領神會的感覺,「那是一種細緻的感覺,好像和當時製作的工藝師產生連結。讓人不禁去想像當時這件中藥櫃是怎麼被做出來的。睹物思人嗎?其實我也沒有再思他,但是在修的時候會在心裡崇拜他!」對她而言,修護器物如同修復心靈;她認為,每位修護師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特色與熱愛的材質領域,而她的特色是不僅修護,也修護身心靈;同時她也推廣修護、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