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守護記憶與情感——王恩嵐|檜木櫃的修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木藝
文字

木製家具常常是陪伴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它們往往是因地制宜,選用適合臺灣在地木材打造,存放在室內空間使用多年,也不易有明顯的耗損。因此,大多數的人不一定會留意哪些是可能傷害家具的情況。

陪伴生活的檜木櫃
 

「她拜託我幫忙修護她們家的木櫃,也知道修護的價值。」王恩嵐接下了好朋友媽媽的木櫃修護委託,她感受到了深切的請求。一共有兩只木櫃,以檜木打造,是陪伴委託人生活多年的家人,儘管它並不是特別珍貴的古董,卻記錄了這位母親過去打拼、照料家庭的痕跡。歲月不饒人,器物亦是如此,木櫃的表面失去光澤,部分結構鬆脫。而過去疫情期間,為了消毒居家環境,使用了酒精噴灑在木製家具的表面,傷害了表面漆層,造成多處表面白霧的現象。委託人當時希望能趕在過年前,將這兩座陪伴她多年的木櫃復原結構,恢復漂亮的外觀,也為家中增添一點新氣象。

木櫃修護的過程
 

看似修護簡單的器物,王恩嵐在修護時一點也不馬虎,始終秉持修護的倫理與原則。謹慎審視整座木櫃,評估所有需要修護的外觀和抽屜內部,再安排著手。她與委託人討論修護方案,包括基本的清潔整理與簡易結構補強。
 

  1. 檢查與評估:首先對木櫃進行全面檢查,除了表面有多處白霧現象,木櫃下方的門片掉落,包覆金屬鉸鍊的木片斷裂,木片殘有舊膠,金屬鉸鍊的中心銅楯鬆脫也鬆脫。

  1. 除塵清潔與除膠:為木櫃進行除塵、擦拭等清潔,並將斷裂木片的舊膠移除。
     
  2. 結構補強:先將木片安插到櫃子本體正確的位子後,再把兩角的木片以無酸白膠黏合,覆蓋上離型聚脂墊片。接著,夾上夾具讓木材與膠能緊密的結合固定,上夾具時使用軟布作為木材與夾具之間的緩衝,以免木櫃再次受到傷害。夾上夾具後需至少等候三天,待白膠乾固後才能進行下一步驟
     
  3. 表面處理:木櫃表面的白霧化問題,為了做到修護倫理中的「最小干預」原則,她先測試被酒精溶解的表面塗層能不能被溶劑溶解,並藉此掌握表面塗漆的厚度;然後才決定要用打磨的方式處理。早期的木櫃保護漆層都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可以用砂紙細磨,用海綿砂紙加上極細號數的砂紙布,慢慢打磨至白霧化區域磨掉,但又不會把全部保護漆層磨掉的狀態,無法單憑眼睛去觀察辨識。

  1. 保護漆:修護後再為木櫃塗上一層保養蠟,預防濕氣快速入侵,成分是王恩嵐用天然蜂蠟與無苯的礦油精調和而成的。並且叮囑委託人避免再用水或酒精清潔表面。
     

王恩嵐也分享,處理白霧化除了採用打磨的方式,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的處理,例如確定表面塗層能溶解時,能將溶解的表面輕輕的重新推平,但是需要在溶劑揮發前完成平整表面的工作,是和時間競賽的工作。

「至於到底要用什麼方法處理,這取決於器物是什麼年代?當初製造時表面塗料是什麼?沒有一套處理的方法是可以套用在每個要修護的器物上的。」她慎重的解釋了修護工作的客製特性,每一件被修護的器物都是獨一無二,修護方案則都是量身定制的。

修護與情感的交織
 

對王恩嵐而言,修護這座木櫃的挑戰之處在於不能拆除其他結構,只能在木門安插上中心銅楯時,直接黏上兩角的木片,必須一次就黏合成功。而下方使用夾具固定斷裂木片時,由於視角限制,很難以目視觀察到內側木片是否有黏合在準確的位置上,因此是很吃手感的動作。

當委託人看到修護完的木櫃時,臉上充滿了喜悅,不僅看起來乾淨整齊,同時保持著歲月的韻味。透過修護,讓木櫃能夠延長和家庭生活的時光,更滿足了她心中的情感價值。

修護的成就感與哲學
 

「對我來說,修護器物的同時也是在修護自己!」修護之於王恩嵐,並不只是技術的挑戰,也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她認為,修護物品的同時也是在修護自己,每一次將器物修護好時,她的心境也會隨之提升,也能去修護更多的器物,終而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為己之餘,也幫助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