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修護觀念養成

從古至今:陶瓷修護工藝中的愛物惜物精神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基礎
文字

走進博物館,您是否曾經驚嘆於那些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風雨侵蝕,仍然保存完好的陶瓷器皿?這些陶瓷工藝品不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然而,這些珍貴的陶瓷工藝品經常因自然老化或人為損壞而需要進行修護。陶瓷修護正是基於這樣的需求誕生並發展至今。


 

陶瓷修補術的歷史簡述


 

陶瓷修補術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元前7000至5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考古學家泰猶.薩比.阿比亞(Tell Sabi Abyad)的陶罐破片上的加工痕跡,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為了能夠恢復使用功能,已經開始想方設法的修復破損陶器。隨著時間的推移,陶瓷修護技術在不同的文化中得到了更多元與完善的發展。


在中國和日本,陶瓷修復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陶瓷修復的「金繼」(又稱金繕)技術使用天然生漆和土料黏合陶器,並以金粉或銀粉修補裂縫。日本的呼繼技術則是將不同陶器的破損殘片以漆黏著接合在一起,日本呼繼修補史上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織田信長之弟織田有樂的瀨戶燒茶褐釉筒形茶碗,碗口沿缺失部位,大膽地以白地青花瓷片接合,成為修補技術中的經典範例。而歐洲的陶瓷修護技術,主要使用陶瓷碎片和黏著劑進行修護。


另一種陶瓷修復技法「鋦瓷」,透過金屬剪釘將陶瓷器物修補牢固,這種修補的釘釦成為一種花紋裝飾,在原有器物上增添美感與藝術價值。從過去出土的殘片中發現,破裂的陶器兩側對稱穿孔,以植物纖維或金屬絲繫合,是先民常用的修護方式。最早可見的文獻紀錄可以推至明代《墨娥小綠》與《拾青日札》中的文章段落,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22-1610)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也有鋦釘修復相關記事,晚明的繪畫裡也經常可以看到修復過的瓶瓶罐罐,鋦釘或使用金屬包杯口、包壺嘴、金鑲玉等鋦瓷的技法。

瀨戶燒茶褐釉筒形茶碗

現代陶瓷修護的發展


 

陶瓷破損後,以黏著的方式進行修復,並盡可能讓修復痕跡不明顯,是很直觀的選擇,而常見的黏著材料則以俗稱AB膠的環氧樹酯,為一般人最方便的選擇,如家中有掉落的陶偶擺件需要修復時,可以使用AB膠黏著,在小心的操作下隱藏黏著痕跡與裂縫。但如果是食器破損,顧及後續的食用安全,則需要天然的材料來進行黏著、修復。


日本為推廣金繼,,設法免除傳統生漆複雜操作,尋找出許多可替代生漆的修復材料,尤其生漆需於高濕度的環境才能完全乾燥,在操作環境上有較高的要求。現今使用的材料有幾種,例如改性玻璃用生漆,對於陶瓷釉面附著力極強,於低溫低溼度的環境也能完全乾燥,漆膜硬化快而且硬度高。另外也有發展用於釣魚竿塗裝和修復的合成漆,採用植物性樹酯與生漆質感相似,同樣不需高濕度環境也能乾燥。合成漆在短時間就可以完成修復體驗,費用不高,又不會擔心會過敏,這些新材料的使用都有助於推廣金繼修護工藝但是要注意,這些新型漆所用的顏料部分含有有害物質,可使用透明無色漆在彩漆上再罩一層漆,防止有害物質溶出。


現代技術發展迅速,許多產業文化隨時代變遷逐漸消逝,傳統工藝技術的保留與傳承變得十分重要,如「鋦瓷」和「錮漏」等技藝需要保存與傳承,除了原本的實用性,我們可以再加上創意與美感讓這個技術繼續發展傳承下去。例如陳高登修護師的窗花鋦補案例,就是對這一理念的實踐,他為口緣破損的青瓷茶甌加上純銀鍛造的窗花來鋦補,不僅恢復了茶甌的功能,還增添了獨特的工藝價值。

窗花鋦補的青瓷茶甌

陶瓷修護的歷史從古至今,見證了人類對文化的珍視與保護。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陶瓷修護歷史與發展,能增強我們對這些工藝品的珍惜之情。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是對過去匠師的敬意,更是對後市文化發展的承擔,讓這些美好的工藝品能世代相傳、永不消逝。


#工藝品修護
#陶瓷品修護價值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