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護故事

細心補綴情感——李柔|精品皮包的修護

發佈者|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皮革
文字

陸陸鞋包維修工作室位於屏東竹田,門口的藍牆充滿活力,彷彿在向人招手。工作室由修護師鐘安宜和李柔兩人共同成立,鞋包維修的技藝遠近馳名,甚至有遠從國外寄來臺灣的委託案件;她們專注於修護,為損傷的鞋或包進行精緻且合適的修護。

轉職之路──從設計師到修護師
 

李柔的修護旅程,起於她平面設計的背景。大學畢業後,她發現自己對設計的熱情逐漸消退,身體也因長時間工作變得不太健康。於是,決定嘗試不同的工作,進入了一家鞋包清潔與維修的店。在這個轉折點,當時的老闆慧眼識人,發現李柔手巧且對細節敏銳,便贊助她學習皮包修護技術。從此,李柔開始了修護師的道路,「原本是想做不需要再動用大量腦力的工作,現在反而要手腦並用」然而修護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滿足了她內心。

修護道路的轉捩點──從失誤中成長
 

在李柔剛開始維修皮包時,曾有一次令她難以忘懷的經歷。她接手了一條全新的精品皮帶,任務是將皮帶裁短。但因為操作不當,不小心刮傷了皮帶全新的金屬扣頭。那一瞬間,心頭湧上既憤怒又愧疚的複雜情緒,讓她深刻理解到,修護工作不僅只是表面的技術,更需要細心、耐心與溝通,尤其在面對珍貴的物件時,任何一步的疏忽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挫敗的經歷也成為她日後成長的關鍵。她學會如何應對修護中的突發狀況,以及掌握客戶的需求。

原廠不願修護的精品皮包──修護步驟
 

陸陸鞋包維修工作室有許多精品皮包的委託,其中有一件皮包,原廠向委託人回覆因無法取得相同的皮料而拒絕修護。這件皮包的包邊已經嚴重破損,這讓委託人感到非常失望,委託人也曾經嘗試自己補色;最終找到了陸陸鞋包維修工作室與李柔。


 

  1. 損傷檢查與評估:李柔首先仔細檢查精品皮包的損壞部位,確認破損情況,並評估如何修護,評估與思考的過程往往要花上李柔好幾天的時間,才能確定好方案,再和委託人溝通。
     


 

  1. 拆除與取材:修護開始,她先小心拆除包邊破損部分,避免對其他部位造成損傷。她選擇了質感與原包接近的歐洲精品皮料,並使用削皮機將皮料削薄,確保在打褶包邊時不會過於突兀。
     


 

  1. 上膠摺邊:使用專業工具進行上膠摺邊,每一個摺邊都與原包結構緊密結合。
     
  2. 手縫包邊:接著,李柔使用縫製皮包專用的線和手縫針逐步擴孔、手縫,每一針針腳都要均勻整齊,希望盡量與原廠製成相似。
     


 

  1. 補色與保養:修護的最後步驟,使用保養品進行清潔、局部補色,並在局部上蠟與拋光,恢復原有光澤與質感。
     

在完成所有修護步驟後,李柔會對皮包進行最終檢查,確認每一個細節都符合要求。她認為,修護的意義不只是延續物品的使用功能,更是保留其背後的故事與情感。委託人收到修護後的皮包時,感到非常滿意。

修護中的成就感──從技術到情感的交流

每當李柔完成一件修護作品,總會回顧整個過程,感受自己在這過程中的成長。「修完東西後會回想過程,覺得自己蠻厲害的,成果客人滿意,我也滿意。」這種雙方都滿意的結果,讓她在修護過程中獲得了無比的成就感。把東西修護好,而不只是修完而已,透過修護延續每個器物背後的故事與意義,讓委託人重新找回他們對器物的情感,正是陸陸鞋包維修工作室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