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物惜物到修護人生——蕭銘芚|玻璃老鷹、斧頭的修護
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蕭銘芚老師,是國內著名的玻璃藝術家與工藝老師,過去曾在日本就讀大學與碩士,受到日本工藝技藝的影響,他的玻璃作品,揉合了日本藝術語彙和臺灣文化元素,在在展現出簡約內斂的美感,流露著職人工藝氣息。
2017年,時任系主任的蕭銘芚,在新竹市區的邸家藝文空間Dejia成立了玻璃醫美中心。有如「玻璃醫生」的他從小就有動手修理物品的習慣,年幼時父母經常叮囑他:「東西壞了,不要隨便丟,要試著修好。」從修理電器到更換保險絲,都難不倒他,一點一滴培養了他對技術與材料的敏銳度,也在心中種下了對修護的熱情。他運用玻璃工藝的技法幫助需要修護玻璃的人,同時也推廣讓更多人理解:物品並非用過即棄,而是透過修護,能夠煥發出更加珍貴的價值。
修護玻璃作品,對蕭銘芚而言,不是一件件工作,而是如呼吸般自然、必需的機制。
玻璃老鷹的修護:匠心與耐心的交織
修護者和原創者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蕭銘芚認為修護者的角度比較理性,「我如何透過我的技術,把損傷的器物復原;就算技術沒有問題,我還是很擔心把委託人的器物弄壞。每次在修護一個作品的時候,我都戰戰兢兢的,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委託的任務。」年高德劭的他也總是擔心修護過程的風險,畢竟每件器物對委託人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蕭銘芚曾經接到一隻玻璃老鷹的修護委託,是委託人在憲兵退役後收到的紀念。老鷹的腹部缺了一塊,且大翅膀斷裂,因為只是一件作為展示的紀念品,委託人起初認為只需簡單地黏起來就好,卻比想像中的困難;有了想要修護的起心動念,才找到玻璃醫美中心和蕭銘芚。
委託人自行黏著的膠無法從外部進行除膠,因此蕭銘芚運用玻璃的穩定、高熔點的特性,將殘餘在內部的舊膠燒熔加以清除後,再重新進行黏合。然而,這件老鷹紀念品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其腹部有以細緻的玻璃拉絲形塑而成的羽毛,已經碎裂、殘缺的玻璃無法直接黏回,只能重新製作。
修護步驟
1.分離底座:首先使用美工刀將破損的老鷹與底座小心分離,避免進一步損壞其他部分。
2.除膠:先將表面泛黃的殘膠以刀片小心去除。
3.電窯升溫處理:將老鷹放入電窯中進行升溫處理,3小時30分鐘內逐步升溫至攝氏650度,並持溫20分鐘,然後讓其自然降溫,透過高溫燒除殘留的膠質。
4.製作補缺口用的拉絲玻璃:使用相同材質的硼玻璃棒,透過瓦斯噴火器進行拉絲玻璃製作。這些拉絲玻璃將用來填補老鷹身上的破洞。製作好的拉絲玻璃細緻調整至適合的形狀和大小,準備進行接合。
5.黏著接合:在需要黏合的破洞處使用鑄造用硬質UV樹脂,依序牢固接合老鷹的翅膀、拉絲玻璃塑成的腹部和底座,並使用UV光照射接合處,固化UV樹脂,完成整體修護。
玻璃斧頭的修護:從破碎到蛻變
同樣作為紀念品,蕭銘芚也曾接到一把造形特別、精緻的玻璃斧頭修護委託。這把斧頭在斷裂後,委託人也曾試著用環氧樹脂(AB膠)自行黏合,但黏合處因時間久遠而變黃,在晶瑩剔透的玻璃斧頭上顯得格外分明、失去美感;底部也因撞擊留下了明顯的缺損痕跡。
修護步驟
1.除膠:先將斧頭的斷裂處浸入丙酮中,以軟化殘留的環氧樹脂。待膠質變軟後,使用美工刀小心刮除殘膠,再次用丙酮仔細擦拭乾淨,確認殘膠徹底去除。
2.研磨:為了順利黏合,使用鑽石研磨機對底部的缺損進行些微的研磨,使受損的缺口較為平整。
3.拋光:以海綿砂輪機進行更細細緻的拋光,隨後以含有氧化鈰的皮輪加水進行拋光。
4.黏著接合:在斷裂處與缺損處塗上具有補缺功能的鑄造用硬質UV樹脂,然後使用UV光照固化樹脂,牢固黏合。
修護哲學:恰到好處的重生之道
開始修護玻璃藝品以來,蕭銘芚經歷了許多民眾的請託;修護玻璃的方法大致有「膠合」、「鋸切」、「研磨」、「拋光」、「脫蠟鑄造」、「熔合」等,需要依據委託人的需求來決定方法,也必須確實的溝通。他認為:「修護的精髓在於『恰到好處』,過度修護會導致資源的浪費,違背永續的理念。」因此只要有委託人找他修護,多半不會拒絕,「因為他沒有把損傷的玻璃丟棄,符合愛物惜物的精神。」不僅在修護案件上秉持原則,也將這一理念融入教學,強調資源再利用的必要性,鼓勵學生將破損物品轉化為可持續使用的作品,藉此推廣愛物惜物的精神,也期盼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他相信,每一件修護的玻璃器物,不僅象徵著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也承載著對永續未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