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工藝品修護怎麼進行檢測分析嗎? 常見的檢測方式和儀器
對於具有文化價值的工藝品,進行科學檢測分析就像廚師要先了解食材的特性,才能做得一手好菜一樣,這個過程不僅能讓修護師全面了解工藝品的現狀,還能幫忙找出損害的原因和程度。正確的檢測分析就像是修護師的導航儀,能指引他們透過現況的了解選出最合適的修復方法。檢測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影像類、非破壞性、非侵入性、非接觸性、破壞性和微破壞性檢測等,分別對應不同的檢測需求,以下將分別介紹:
影像類檢測分析
檢測分析包含了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像是依據檢視需求,透過不同頻譜的光源來檢視作品,最常見的為可見光光譜攝影、紅外線光譜攝影、紫外線攝影、多光譜成像、X射線掃瞄、電子顯微鏡等等。透過這些技術,修護師就像擁有了「透視眼」,可以看到工藝品內部的結構,檢查內部的裂縫、隱藏層次等無法從肉眼窺知的狀態,或是作品的底稿及過去的修復痕跡。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修護的準確性,還大大提升了效率和品質。
非破壞性檢測
非破壞性檢測,指的是檢測過程不會對工藝品造成不可恢復的損害的檢測方式。修護前的分析研究中,為了保有工藝品本身的價值,修護師多會優先採取不採樣、不破壞工藝品完整性的檢測方式,不過,有時候還是會不得不進行破壞性採樣。
非侵入性檢測
屬於非破壞性檢測的一部分,不需要採集樣本,直接在原件上分析,影響最小。定量分析是指對物質中不同元素的含量進行精確測量和數據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儀器會對材料中各種元素的量進行具體的數值計算,以得知它們的百分比或濃度。定量分析通常被用來精確判斷物質的組成,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工藝品的材質來源、年代或製作技術。定量分析常見的如XRF-X射線螢光光譜儀(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簡稱:XRF光譜儀)定量分析,是一種快速的、非破壞式的物質測量方法,儀器原理是使用高能量X射線或伽瑪射線撞擊材料時激發出的次級X射線,不同的元素會放射出各自的特徵 X 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或波長特性。廣泛用於元素分析和化學分析,特別是在金屬、玻璃、陶瓷和建材的調查研究,常見於工藝材料研發、地球科學、法醫、考古和文物修護領域。分為手持式儀器和桌上型的儀器,當文物的體積過大無法放入桌上型儀器時,就會使用手持式儀器;手持式的儀器固然攜帶較為方便,然而操作人員需穿戴鉛衣防護,並確保環境中人員安全,且精確度較容易會受到環境影響,而導致分析不夠準確。修護師可能會使用XRF光譜儀分析一件古代銅器的成分,透過檢測銅、錫、鉛等元素的含量,來判斷其製作年代或製作技術,而無需取樣或破壞工藝品的表面。
非接觸性檢測
檢測過程中儀器不會接觸到工藝品,比如利用紅外線熱影像熱輻射辨識表面之下是否有生物足跡,如白蟻蟲道,或便攜式拉曼光譜儀提供作為分子鑑別時的重要特徵,來確認化學組成成分。紅外線熱影像或便攜式拉曼光譜儀是常見的非接觸性檢測儀器,能避免因接觸造成損壞,適合檢測柔軟或形狀不規則的物件。
其他常見的檢測儀器
接下來介紹幾種常見的檢測儀器:
- 顯微攝影:一種手持式顯微鏡,高解析度拍攝功能可以捕捉到細微的表面損傷,適合初步分析和記錄,因其攜帶方便的特性,修護師常攜帶外出,用來檢查工藝品的表面細節或是木材鑑定等等。
- 光學顯微鏡:利用可見光和透鏡系統來放大樣品,適合觀察樣品的表面細節,經常用於彩繪切片和纖維鑑定。常見的光學顯微鏡包括立體顯微鏡、反射式顯微鏡和偏光顯微鏡,這些儀器可即時觀察樣品表面,放大倍數約為40到1000倍,常用來檢查纖維和裂痕等細節。相比之下,顯微攝影能提供更高的放大倍數和解析度,適合進行精密記錄和高解析度圖像保存,用於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SEM檢測需要取微量樣品,利用高能電子束掃描樣品表面,生成高解析度的圖像和元素分布訊息。適合觀察材料的微觀形貌、結構和組成SEM提供樣品表面的3D成像,如果想獲取樣品的表面資訊,如粗糙度或污染物檢測,適合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TEM成像是樣品的2D投影,TEM與上述的SEM原理相同,透過高能電子束透過非常薄的樣品,生成高度放大的微觀圖像,適合分析樣品的內部結構和細微特徵。由於透射電子的要求,TEM的樣品必須非常薄,通常低於150奈米,若是在需要高解析度成像的情況下,甚至需要低於30奈米。如果想知道樣品的晶體結構是什麼,或者想尋找可能存在的結構缺陷或雜質,那麼必須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來檢測。
- 在實際操作中,修護師會因應需求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和儀器,來進行檢測,比如修護木藝工藝品時,可以用X光檢查內部結構,看看有沒有裂縫或蟲蛀問題;用紅外線攝影檢查表面下的繪畫層,判斷是否其他圖樣;光譜分析還能幫助確定使用的材料成分,避免不相容的修復材料。藉此,修護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工藝品的狀況,制定適宜的修護和保存計畫。
#工藝品檢測分析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