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木藝工藝品損傷與修護師的修護方法
木藝工藝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因其獨特的美觀和實用性,更因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而受到珍視。然而,這些工藝品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遭受各種損害,因此,了解常見的損傷情形與相應的修護方法對於維護這些珍貴物品至關重要。
常見損傷與修護策略

圖:遇水膨脹

圖:撞擊外傷

圖:霧白

圖:水漬
刮痕:木藝工藝品的表面經常會因為硬物刮擦而留下刮痕,這些刮痕通常是由相對於木材硬度較高的器物以刮、削、刻等方式滑過表面造成,導致表面塗層或表層材料的損失。針對刮痕,我們可以使用細砂紙輕輕打磨刮痕處,然後塗上一層保護漆或蠟來恢復表面的光滑度和光澤。
蟲蛀:蟑螂、衣魚或煙甲蟲等昆蟲會啃食木材表層,導致材料的損失。針對蟲咬,我們可以用吸塵器和毛刷先清理被啃食的部位留下的粉塵和昆蟲排遺,然後使用木材修補劑填補,再使用砂紙打磨平整,最後塗上一層防蟲漆或是防蟲藥劑以防止再度被蟲咬。
缺失:木藝工藝品的一部分材料可能會因為使用而脫落或斷裂,影響其完整性。缺失的部分,可以使用同材質或異材質的木材進行拼接和修補,然後再重新打磨和上漆,使修補部位與原件融合,不致有明顯的顏色或高低落差。
開裂:環境如果過於乾燥,有可能導致木材收縮不均導致開裂。此時我們可以使用木材填充劑填補裂縫,然後使用砂紙打磨平整,最後再塗上保護漆,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裂縫進一步擴大。
斷裂:木藝工藝品在遭受撞擊力後可能會出現大塊狀的分離,稱為斷裂。修護的方法是使用強力膠黏合斷裂部位,並使用夾具固定,然後進行打磨和上漆,使其恢復原狀,在必要的狀況時,可以使用橫向的支撐材料,如木楯或木釘來加強結構的支撐力,來避免後續開裂的狀況。
剝離:指木藝工藝品因環境溫度和濕度變化,發生不同材料層分離之情形。處理方法是使用膠水重新黏合剝離的部分,然後用重物壓緊,待膠水乾燥後進行打磨和平整處理。
塵垢:塵垢是堆積在表面的外來污染物,可能是土壤顆粒、矽砂礦礫、人類毛髮、皮屑、纖維、黴菌孢子等。清潔的方法是使用軟毛刷和吸塵器掃除,對於頑固的塵垢可以使用中性清潔劑清洗,避免使用過強的化學清潔劑。
霧白*:霧白現象是指木工藝品表層原本清晰透明的保護漆變成白色或不透明。通常由水分或其他液體殘留導致;或誤用酒精擦拭,使木材的表面漆層溶解。有效的處理方法是使用柔軟的綿布沾取一些專用的護木蠟或凡士林,在白霧化的範圍輕輕填補拋光,恢復其透明度,或是使用相近色的顏料,以小筆點入修飾。
真菌:如環境太過潮濕長出香菇,就屬於真菌的一種,所分泌的酵素會造成物體表面壞損、木造結構的強度弱化。處理方法是使用防黴噴霧或酒精擦拭受感染部位,並保持木工藝品乾燥。
圖:真菌
黴菌:潮濕環境下,黴菌會迅速繁殖,形成絨毛狀菌落,常呈現黑色、白色、綠色或褐色,對木藝工藝品造成損害。處理方法是使用防黴劑或酒精擦拭,並保持木藝工藝品乾燥通風,避免黴菌再度生長。
昆蟲排泄物:昆蟲排泄物不僅會造成明顯髒污,也影響後續的保存,處理方法是使用軟毛刷和吸塵器掃除,有時需要用刀片剔除以恢復原有的潔淨。
專業修護建議
對於複雜或嚴重的損傷,建議諮詢專業的木藝修復師。修護師擁有技術和工具來評估損害程度,並執行精確的修復工作,確保修復品質和工藝品安全。
預防與維護
防止木藝工藝品損壞的最佳策略是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避免將工藝品置於高溫潮濕或太陽直射的環境中,並使用專門的保養品進行定期的清潔保養,能有效延長工藝品的壽命並保持其美觀。
木藝工藝品的維護和修復不僅是對物品本身的保護,更是對其背後文化和歷史的傳承。透過對工藝品適當的護理,我們不僅能享受美觀和實用性,還能夠將這一段段承載著豐富文化的歷史延續下去。
#木藝品常見損傷
#木藝品修護方法
#木藝
霧白:同上述白霧化